![](https://img.haomeiwen.com/i1215157/8afb233eb14c1eef.jpg)
> 这是Howie-Serious 365日写作计划第047天的写作内容。
保险有用吗?
毛用都没有。
这是我琢磨了半天得出的结论。具体分析,请看下面的7分钟阅读。
从1份保险引发的思考
偶然间看到一份保险合同,琢磨一下后觉得有意思。这是一份「分红型」「典藏版」寿险,国内最大的保险机构之一推出的产品,销售人员称之为「不但保各种重大疾病和意外身故」,更是一笔「不错的分红型投资」。
下午刚好有点时间,读了一下合同,作为一名前审计师,非执业注册会计师,忍不住分析了一下,比较粗略,但是方向是没问题的。
保险条款
保单的保费规定:
每年保费(自己交的钱)12230元,持续缴费20年;
基本保险金额(大病或意外身故后保险公司给的钱)为10万元
其他保险收益见下图:
保险责任.jpg
花钱买保险本质上是一笔投资,我画了简单的现金流分析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1215157/917cdf4c11515a22.png)
将所有现金流,根据10%、5%和1%不同折现率,得到投保时这份投资的价值:
计算出的内含收益率是3.37%。意思就是,这个保险作为一笔投资,大概收益是3.37%。但是,这个是名义收益率哦。考虑一下通货膨胀吧,考虑一下经济发展、房价推动等无数原因导致的购买力降低吧。
当然,由于大病和意外身故存在概率不确定、时间节点不确定的情况,上面的收益中没有计算,我们单独计算一下:
好像惨不忍睹的样子。哪怕把假设条件放宽一点,假设10%的人能满足保险公司的条件意外身故,20岁就意外死掉,似乎这10万块也根本不值钱。
算了这么多,来谈谈保险有什么意义?
- 有人说保险是强制储蓄
呵呵。自己存不下钱,所以把钱给保险公司帮你存。好主意。
- 有人说保险能保障重大疾病
10万封顶,假设平均45岁发生重大疾病,10%折现,算出来这种保障到底值几个钱我都不敢看;
- 有人很温暖,觉得这样自己死掉会给亲人留下的安慰和保障(这是真实的知乎回答)
计算几十年后的10万块没有那么一文不值,你真的相信你意外死掉这件事发生之后,家人还会因为这点钱有什么宽慰?
- 还有人说保险是投资。
这种论调简直不值一提。以上面的合同为例,每年1万2,连着交20年,最大的收益是85岁时返还35万,按5%折算,相当于现在的5500元。前提,还得是你和保险公司都能活到你85岁的时候。
为什么在西方国家,保险的普及率更高?
首先,西方国家经济增速慢,这样,将保险视为一种投资,折现率才够低,几十年后收到的保险金折现后也不至于太惨;
其次,发达国家消费观念和我们不一样,美国人平均消费数据是每收入100美元,消费111美元,也就是说,平均来看,美国人是不储蓄的。那么,这种情况下,强制储蓄的作用对投保人也很有诱惑;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买保险?
- 自己对国内经济增速、通货膨胀的预期如何?
如果你相信国内以后在数十年期间能保证经济增速、通胀率都「极低」,人民币的购买力一点都不会下降,那么,保险还是有价值的。
- 自己用这笔钱投资,是否能实现自我增值,最起码高于这份保险的内含收益率
前面的计算看到了,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老」了,「学」不动了,钱在你手里永远只会贬值,发挥不了投资自我让自我增值的作用,那么,还是乖乖买保险吧。
理解保险的关键?复利的力量。
如果说保险不值得,那是因为复利的力量:几十年后发生意外,你得到的「巨款」,其实理性分析,现在只有几百元的价值而已;
如果说投资(自己)更值得,那也是因为复利的力量:再主动一点,再积极一点,投资自己,改变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这种持续的投资,带来持续的个人成长,在几十年后,带来的收益或许是大到自己无法想象。
其实,保险值与不值,都在一念之间:你到底怎么看待你自己。
一个投资自己的方案
其实写这篇文章时,笔者心中是万马狂奔的状态,我压根就不相信保险有1毛钱的价值。所谓「不破不立」,那么,我也得来「立」一下。幻想一下,如果这笔钱没有拿来买保险,还可以干什么:
投资金额:
某「分红型」、「典藏版」国寿XX两全保险保费,一年1.3万元, 需持续缴费20年;
「可能的」投资组合:
- 每个月通过「在行」约见1次行家,均价300元,合计3600元;
这会是一次次充满惊喜的学习历程。如果自己学习能力可以,勤于思考和实践,这将是一笔回报丰硕的投资;
- 买1个kindle Paperwhite(美版800元,按3年寿命、残值为0计算,平均每年成本300元不到),订阅Amazon Unlimited每月支出12月(40,000余本中文电子书,3,500余本英文进口书随心畅读),合计开支不到450元;
每天睡前kindle半小时,加上平时交通等零碎时间,一年52本书一点问题都没有,带来的收益就不说了;
- 买一台高效工作者人人必备的Mac(15寸RMBP高配,16G内存,512G SSD, 干活的时候就像屠龙刀切菜,港行不到15K,保守估计寿命4年不落后,残值1K,年成本3.5K)
对效率工具的投资,要考虑使用寿命内的摊销、提高的效率、节约的时间成本。
- 买一台作为高效率工具使用的iPhone(成本6K, 使用2年, 残值1K,年成本2.5K)
iPhone真的是一台效率工具,不单单是电话,更不是微信阅读机。
- 光锻炼大脑是不够的,再办个健身卡,3K一年大部分地方都够了;
在健身、锻炼上1年花3K,带来的收益也花钱买保险是完全不同的;
简单说,对于勤奋好学的你,投资自己有无数的选择。
在苹果的设计工作室里,Jony Ive贴了一张海报,上面有巨大的字母排列:
Just Fxxking believe in yourself.
按照这种态度,我在想Jony Ive到底会不会去买保险。
![](https://img.haomeiwen.com/i1215157/4cf7432f4f4304d8.png)
尾声
之所以花时间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在知乎上搜索了一下「保险的意义」,没看到一篇觉得对自己有用的思考。遍地都是保险从业人员满嘴喷着鸡汤的芳香诉说买了保险就是给家人和自己保障的狗屁。所以,就写了这么一篇文章。其实就是一句话:
如果不是钱多到实在没处花,请投资自己!
听说重要的话,需要说三遍:
如果不是钱多到实在没处花,请投资自己!
如果不是钱多到实在没处花,请投资自己!
如果不是钱多到实在没处花,请投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