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0年5月23日下午6点42分,我在西安的一家屋头串串香,等家人来的功夫,准备挑战一下在嘈杂的环境中记录今天的所感所想,内容包括关于大学应该学什么,并分享我成为自我教育者的历程,如有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
下午撸完铁在跑步机上跑步时,听了《对白》第二季中周国平老师的演讲。他分享的一个观点让我很赞同:大学教会我们的,应该不只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自学的能力并成为自我教育者。第一次听到“自我教育者”这个新词,我感到新奇,来看看周老师如何定义:自我教育者就是那些把读书、思考、学习当作本能,融入血液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终身学习者。
回想起我的大学学到的知识,那些当时以为很重要的专业知识早就忘记了,留下的反而是在图书馆里读过的各类书籍,有名著小说、人文社科、诗歌散文等等……它们把我无聊的时光填满,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最重要的是让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其实最初我并不喜欢读书,最早是书刊杂志:初中时马桶边的《故事会》,一篇篇精彩有趣的小故事让我流连忘返;然后是是青春疼痛小说系列,什么《狼的诱惑》、《天使街23号》、《龙日一你死定了》,和同学们传阅着看,读得津津有味;高中时期的《读者》和《青年文摘》,然后开始读散文、励志文学,刘墉的一本《萤窗小语》把我带入了阅读的世界;大学时期,从最熟悉的刘墉的作品开始读起,读了《萤窗小语》全集、《我不是教你诈》、《超越自己》……他像一位长辈,教我生活的经验、人生的智慧,教我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一本接一本的读,直到把他在我们校图书馆所有书全部读完,我就一发不可收拾把读书当成了习惯。
那时候我也并不热爱读书,但是看了很多名人的演讲,都告诫我多读书、读好书,我比较听话,于是就开始付诸于行动。于是不知道读什么书的我,就一本本的借阅世界名著,然后是轻松易懂的励志文学,到晦涩难懂的哲学美学、有意思的人文社科等等。我记得俞敏洪说过一句话:底蕴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为了成为一个有追求的人,我就这样像蜗牛一样一点点往前爬,虽然慢但是始终在前进。根据我在豆瓣的标记,大学4年读了大概125本书,2015年6月本科毕业后到2020年5月,这5年读了178本书。这些数字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我的成长。
大学应该学什么?我认为最应该学的是自学的能力,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读书,去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学会自律;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和形形色色的同学交往,学会如何更舒服的做自己。
哲学家怀特海是这样定义“教育”的:教育就是等你把在课堂上学的东西都忘记了,把为考试而背诵的东西都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学习的意义,教育的意义,其实并不在知识本身。而在于当你忘记所有学到的知识后,还流淌在你血液里的东西,那就是教育的意义。表现出来,可能是强大的自控力、敏锐的洞察力、出色的理解力……
就像周国平老师所说的“自我教育的能力是一笔终身财富”,希望我们都能拥有这笔财富。
PS:写了一半家人来了,第三段开始是饭饱之后在家里写的。很久没吃串串和火锅,真是尽兴,今天过得很尽兴,文章也写得很尽兴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