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缺少灵感吗?

作者: 晨听 | 来源:发表于2017-03-08 12:28 被阅读70次

    “你的灵感从哪里来?”“我每次洗澡、逛公园时都能感到脑子里在火花四溅,然后就立刻回去开始创作了。”

    我们可以从很多地方听到类似的“灵感迸发”的时刻。大多数的文字、艺术创作者身上都会有不止一种甚至十几、几十种灵感的激发源。

    那么你会问了,若我平时做的都是标准化的工作,根本没有进行创作,还需要灵感吗?

    当然!

    再琐碎的日常,我们都会碰到或小或棘手的问题,想要解决它,难道每次用的都是同一种方法吗?

    我们总想要养成好习惯,总想要学习各种各样的斜杠技能,攻破它,难道每次都是一样的套路吗?

    不论是朋友还是我们自己,总喜欢和有趣的人在一起,反复地说着同样的故事,同样的语气,同样的动作,究竟是我们没趣,还是因为没有思路不会“创作”呢?

    你看,从解决每个发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的问题,到我们每时每刻在进行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越来越好。

    那么这些就都需要我们发挥足够的想象力,从各个地方获取生活的灵感,来一步步精进自己,一步步打造自己的丰富生活。

    所以,学习获取灵感很重要。

    1.灵感是什么?

    图片来源:《灵感的法则》一书

    在《灵感的法则》这本书中,作者通过采访40位当代艺术家,问询他们灵感调配的材料、调味料,以及具体的含义,并展示其代表作品,向我们展示灵感的来源。

    虽然是艺术家们的灵感来源,但在我看来,正是这种最为专业、灵感最为丰富的一类人的经验,才更值得我们学习与模仿。

    渐渐地我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每个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遵从的某些价值观或理念,然后按照自己的信念在生活中寻找,在作品中寻找,在创作与反思中寻找灵感。

    比如,他们会有这样的信念:“我喜欢那种非做不可的感觉,因为这是应该要做的事情,是好事。”

    又或者:“能够接受自己的人,有一种开放的心胸和知性,很吸引我。我觉得探索他们的个性是很刺激的事情,可以学习不同的观点。”

    他们对于学习,对于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有种笃定的信念,认为这样的确有用,并把自己置身于一种沉浸式的状态。有个设计总监在谈到这种工作状态时甚至用“好像把自己放到气泡里”来描述。反问我们自己,是否能有这样的工作状态呢?

    在我看来,灵感就是为了我们想做的事情、所坚守的信念不断地探索、不断搜集后得到想要的结果的自然过程。是一种“听从内心召唤”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放松后思维碰撞的结果,若是有巨大压力存在,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灵感了。

    除此之外,看到一位设计师这样定义灵感,也许可以给我们不同的思考:“灵感是一种影响,影响别人做出一些很了不起的东西,我想这就很有启发性,我觉得启发灵感就是这个意思。”

    2.灵感来源于何处?

    书中设计师们列举出来的灵感来源包括:“街头,街上的话,街上的人,街上比人掉落的纸片,便利贴,旧的闪光灯泡,寄物的收据”;“80年代的经典喜剧片、下厨、看书、打高尔夫球、搜集各式各样的小东西”;“纽约,老电影,爵士乐,地图”;“人,我认识的人,还活着的人”......

    你看,即便是艺术家,他们的灵感来源也是生活的不能再生活了,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各种人、书、小东西...都会有自己的关注点,这些,都可以是灵感的丰富来源。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搜集,如何对待和运用它们。

    下面再来看看灵感的调味料:“专注在真正让我快乐的事情”;“敏锐的观察力,用影像写日记”;“掌控,味觉,嗅觉,触觉”;“对自己的作品真实,永远都在怀疑自己”......

    所以你看出来了,光有“材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调动自己的感知力和某种集中的信念,也就是上述的价值观、理念的思维层,对我们收集到的灵感材料进行“产品化”地加工。

    具体该如何做呢?

    3.主动酿造灵感的几个小办法

    设计公司 VSA PARTNERS的设计总监dana·arnett说道:“点子早就已经在那里,只是没人用。然后继续把问题搞清楚,熟悉研究的结果和目标之后,只要把自己当成通道,连接既有的东西和需要被写出来、设计出来或建造出来的东西,答案就会在过程中自然浮现。”

    最好的方法就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行为习惯:

    准备小本子随手记。

    自己曾经幻想未来的工作状态:站台等车、地铁上...所有等待的时候手边都有个小本子,随手记记背背。现在的工具如此发达,虽然自己已经把这种行为模式转化成了Evernote等记录、便签工具,但还没有化成习惯,可其中的巨大好处我不会就这样告诉你的。

    其次,有个设计师的答案让我感到很惊奇:“人在极端的时候回想起一些事情,印象特别深刻,你想想看,你在极端的情况下看到的镜像,听到的声音,闻到的味道,永远也不会忘记。”

    “我记得恐怖攻击事件那天我坐在这张长椅上,坐在这片草地中间,在那边想:神的味道真好闻。听起来是不是很疯狂?如果有一天有机会提某家天然洗发精做包装设计,我会记得那一刻,利用那天逃出纽约市后,坐在公园椅子上闻到的香味。”

    他的灵感来源在于体验:

    体验极端情况下自己的反应,体验生活中被精确安置的物品状态,体验表面层次和底层含义一致的音乐...

    的确,我们需要一些与众不同。就像一直被提倡的“走出舒适区”的概念一样,我们需要体会自己的情绪,体会自己在不同事件中的反应:为什么会惊恐?为什么会难受?自己原本以为的是什么状态?

    这种体会就像情绪觉知一样,时间久了便会看到它的另一个好处:自己的脾气也会渐渐变得更温和...

    今日所说的一切灵感获取的办法,其实都是我一直在构思的主题:如何提升自己的敏感度,如何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因为预感在现在和未来,这种能力一定会成为我们与他人、甚至于AI区别开来并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具体的解释我会继续完善并逐渐通过输出文章来寻找答案。

    那么最后作为期待尝试的“训练营”的实验项目(具体请关注公众号:“晨听”,做更多交流),提供最后一种灵感激发的实际体验:

    以下是其中设计师的名字和翻拍图片,或许你能找到你喜欢的灵感来源。

    terry·marks 设计公司:tmarksdesign

    peleg top  设计公司:汤普设计

    agustin garza奥古斯丁·贡塞雷斯·盖萨  设计公司:garza group communications

    paula scher宝拉 雪儿(下图作者)设计公司:pentagram

    书中我最喜欢的设计师:宝拉雪儿 (图片来源 google) 图片来源:《灵感的法则》一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缺少灵感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db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