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飞飞 整理:裴裴
引言:六大工具,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力。连接、认可、信任,特殊时光、陪伴和感谢、陪伴式倾听,一个都不能少!
一、工具一——纠正前先连接
1.议题1 回顾最近一次当孩子大哭大闹或者情绪激动地作出不合理行为时,你是如何回应的?
答:很生气,很愤怒,一把拉过她,虽然没有动手打,但是动作比较粗暴,捏着她的胳膊,叫她站好。
爱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关系。——鲁道夫.德雷克斯
要通过传递爱的信息,建立亲密和信任,而不是距离和敌意。——正面管教
2.案例1分析对比:
案例中的妈妈——纠正前先连接:
(1)用行动让孩子远离不舒服源(把孩子抱出安全座椅——拥抱)
(2)用语言和孩子共情(一字一句,控制情绪:看得出。。。真的很好玩,你舍不得离开,是吗?)
(3)身体的接触(抚摸孩子的后背,感受孩子的放松)
我们的做法:斥责和纠正
3.纠正前先连接——用法
(1)我爱你,答案是,不行。
(2)对我来说,你远比分数重要。分数对你意味着什么呢?
(3)我爱你,相信我们可以找到相互尊重的解决办法。
重点:尊重地让孩子参与,与他们一起找到解决方案。
二、工具二——认可感受
1.议题2
(1)宝宝很难过,他的朋友不想和他一起玩——看得出来,你有点不开心,因为你的朋友不想跟你一起玩,对吗?
(2)萱萱很生气,因为她不愿意收拾自己的玩具——你有点烦躁,因为你不想自己收拾玩具
(3)月月很讨厌自己的小弟弟,而且想打他——你觉得弟弟抢走了妈妈,不太喜欢他,对吗?
(4)刚吃完午饭,皮皮又来你跟前说“妈妈我饿”——宝贝,你刚刚没有吃饱,对吗?很遗憾,午饭时间已经过了,等到午点时间再吃吧。
2.工具——认可感受
具体内容:(1)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
(2)不要修复、解救,或试图说服孩子放弃感受
(3)认同孩子的感受:我能看出来,你真的很(生气、沮丧、伤心)
(4)保持沉默,相信孩子能处理
3.感受VS 行为
感受:我们是谁,什么对自己重要——任何感受都是可以的;
行为:作出的实际动作——有些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
栗子:感觉生气没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逃避做家务、收拾玩具、打人
感受是一种非永久的状态,而是一种重要的人生经历。
4.工具使用提示
(1)承认你自己的感受,并承认看着自己的孩子受苦很痛苦(!避免过度认可)
(2)从长远考虑。让孩子了解他们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岂不是更好?
(3)允许孩子受苦,并不意味着你在“放弃”他们
三、工具三——信任
1.具体内容
(1)不要解救、说教,或者恢复,而是说:“我相信你能解决”
(2)孩子通过体验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如何面对失望
(3)认同感受:我知道你很沮丧,我也会这样。而且,我信任你。
建议解决方案:问孩子探究性问题——发生了什么?什么导致了其发生?你学到了什么?你以后可以怎么做?
2.案例2——玛丽的如厕训练
失败的原因分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强迫孩子睡前一小时内不喝水),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要喝水,就表现得很焦虑,引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我该怎么做:接受孩子的状态,想喝水就喝水,相信孩子自己能解决;如果真的尿床了,请孩子帮忙换床单,问问他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尿床,下次该怎么做。
3.工具用法提示
(1)要注意你因为视图控制孩子而不是信任他们,会招致孩子多么强烈的反抗
(2)要征服你的自我
(3)别再低估你的孩子
(4)要对你自己和你的孩子更有信心——你们能从错误中学习,并使犯错误变得更有趣。
四、工具四——特殊时光
1.议题3. 在陪伴孩子玩的时候,电话铃声响了,你会怎么做?接电话
案例3:对不起,我现在不能和你通话,这是我和萝莉的特别时光。
区别: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视,很开心。
特殊时光:专属于你和孩子,孩子需要知道是特别为他们设立的,让孩子参与到计划的设定中。
2.特殊时光的具体内容
(1)挂断电话或者将你的手机静音
(2)头脑风暴活动清单,轮流选择
(3)年龄指导:2-6岁,每天10分钟;
7-12岁,每周至少30分钟;
13岁以上:每月一次,做青少年不能拒绝的事。
3. 案例4:——一起打网球
解读:特殊时光中,孩子是主角,规则他说了算。
4.工具提示
(1)定期的特殊时光会提醒你想起当初为什么要孩子——是为了喜爱他们(目的)
(2)当你忙碌而你的孩子想要你关注的时候,如果你说,“亲爱的,现在不行,但是我非常期待我买了俩在4:30的特殊时光”,他们会更容易接受。(解决其他问题)
(3)要与孩子一起计划你们的特别时光。(做法)
五、工具五——陪伴和感谢
1.议题4:回忆一下近三天发生的,你对孩子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孩子做了什么?
我的答案: 丫丫同学过生日,送了一个小积木给她,放学回家她想拼好,叫我和她一起拼,我说:妈妈相信你自己能拼好。她大叫:我拼不好!你过来陪着我! 我还是坚持:妈妈相信你自己能拼好!你已经可以拼复杂的乐高了,这个对你来说,不会有问题。她虽然嘴上说,我拼不好的,但是最终还是自己拼好了,兴奋地大叫:妈妈,我真的拼好了,你快来看呀!
我的关注点:能否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给孩子鼓励。除非实在太复杂的事情,否则不要插手,让孩子自己摸索。
讲师点评:太多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孩子做错的事情,只是改变一点点,多关注孩子们做对的事情,并向他们恰当地致谢,致谢让彼此间走得更近,这种简单的举动,将改变你们家庭的氛围。
我的修正:丫丫,你今天在没有妈妈的帮助的情况下,自己把积木拼好了。感谢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放弃,自己坚持独立完成,这一点妈妈要向你学习。(我仿佛看到了孩子的骄傲脸~)
2.致谢——工具提示
(1)致谢和感激会建立连接
(2)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能做得更好
(3)准备一个感激日志
(4)在定期的家庭会议上,要给孩子提供大量的机会练习给予和接受致谢
我的感受:不仅孩子需要练习,大人更要学习给予和接受致谢。
六、工具六——陪伴式倾听
1.议题5——是否对于交谈毫无热情
我的回答:孩子喜欢和我聊天,表达她的想法,以前总想着趁此机会说教,最近开始只是认同孩子的感受,并鼓励她说下去。对于父母,不习惯有交心的交谈,都是聊些琐事,问候几句,总的来说就是报喜不报忧,然后匆匆挂断电话
2.工具的具体内容
关注与成就和帮助他人
(1)腾出时间,安静地坐在孩子旁边
(2)如果孩子问,回答说:我只想陪你待几分钟
(3)当孩子说话时,只是倾听,不评判、不辩解、不解释
(4)如果他们不说话,只需享受陪伴的过程
我的解读:沉默是金!
3.案例5:“哦”的运用
讲师点评:不同的孩子,对于这个词的感受不同,有的可能理解为让孩子提供更多信息的一种回应,“还有吗”——让孩子分享更多的另一种回应方式。有的孩子可能觉得你在敷衍,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
我的感受:其实到底是敷衍还是引导孩子说出更多,孩子会从大人的身体语言中感受得到,如果你一边玩手机一边对孩子说“哦”,那当然就是敷衍了,如果你靠近孩子,用急切和鼓励的眼神望着她,当然她会理解为你想听她说更多。
总结:当孩子们与父母有了情感连接,父母与孩子之间感觉好,相处得好了,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力也会随之而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