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一讲 五重玄义(三)

第一讲 五重玄义(三)

作者: mgsjty | 来源:发表于2018-11-14 07:34 被阅读140次

            《佛说无量寿经》直解
              第一讲 五重玄义(三)
              妙果寺达照法师 直解
            二0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
            那么《无量寿经》,无量寿是阿弥陀佛的译名,译意就叫做无量光、无量寿。这个前面在《观无量寿经》给大家已经详细说过,就是无量寿代表佛的福德具足,无量光代表佛的智慧具足。福慧两足尊在阿弥陀佛这一尊佛的身上、一句名号上面已经完全包容了。所以我们大家念阿弥陀佛,其实就是直接地把我们这颗心,跟佛的境界,跟佛的福德智慧两足尊捆绑在一起,而不是跟世间的名利财色,爱恨情仇纠结烦恼捆绑在一起。
            因此你能够一心念佛,你心中的所有烦恼都会得到化解,甚至你在专心念的当下,烦恼已经没有了。当然,你等一下又起烦恼了,因为等一下你又不念了,不念烦恼又起来了;你再念呢,再专心念你发现烦恼还是没有了。如果不相信,等下你们打坐腿痛的时候你试试看,腿痛的时候,如果你专门一心一意就是念这句佛号的时候,它又马上不痛了,但是你等一下又开小差了,又不念了,那腿又痛起来了。人生所有的痛苦都是由心的感受,所以心直接转到这个佛号上,它的功德是无量的。
            因此,《无量寿佛经》指的整部经典所围绕的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所趋向的是佛陀究竟圆满的福慧两足。这个“福慧两足”当中,为什么用《无量寿佛经》,而不用《无量光佛经》呢?因为《无量光佛经》是智慧,是明了;而《无量寿佛经》是禅定,是福德。
            那如果是从有相的角度来说,凡所有相,按《般若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般若智慧是无相的,而定力和福德是有相的。所以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我们用无量寿来表达,背后就蕴含着说: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是有相的,念一句佛号就是一句佛号;极乐世界是有相的,是从佛的自性清净心当中,流露出来的福德具足。
            所以对我们大家来说,如果你想追求福德,追求健康,追求长寿,念阿弥陀佛,或者直接就念南无无量寿佛。念无量寿佛,你的现实的人生,各种因缘各种愿望会得到满足。但是如果你想这一切满足也都是有相的,我还是想要更高的智慧,那你就可以念无量光佛,这样也可以。实际上就念阿弥陀佛,他已经包含了这两者,所以还是念阿弥陀佛最好。但是因为这个净土法门,它从有相的角度契入,所以他用无量寿这个名字更加的对题——就是题目跟它的内容,乃至跟极乐世界的这种现象更加的契合。因此我们就用了“无量寿”这个角度来说。
          大家知道,“无量寿”这个“寿命”是无量的,事实上就是打破了时间的观念,不受时间影响;“无量光”是不受空间影响。但是我们现在要想往生净土,我们多少要有一点空间观念。就你要想到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那个世界彼岸的世界,我们这个是个娑婆世界,所以它要指方立向。尤其是后面讲到这个《无量寿佛经》的核心思想,叫“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方向一定要很明确的。
            所以你不能用无量光,你还是用无量寿好一点。就是时间你完全打破了过去、现在、未来,当下一念具足,一念万年,一念甚至万劫。无论经历了多久,这个超越时间的真理是颠簸不破的,是不会坏的。所以我们深信了这一点,就是从内心当中指方立向。有一个方向,然后随时随处明白,我们大乘的心是不会被时间所限制的。
            所以不管男女老少,你岁数大到断气了也好;乃至中阴身也好;或者小到你还在肚子里面,那你母亲也要给你念阿弥陀佛;就是随时随处,生有、本有、死有、中有,这“四有”当中都可以用来修行,所以这个是无量寿。
            那个经,就是指《无量寿佛经》,经就是指契经,也就是佛经,圣人麾下之言。这是通题,这个题名是这样。那么翻译的人是康僧铠大师。康僧铠是曹魏,就是三国时期的,他是印度人。
            印度到中国来的高僧很多。但据他们研究说,康僧铠应该更像是康居国的人,因为有康僧铠、康僧会啊,有姓康的,一般是康居国的人到中国来的。当然这个史书上记载,它说是印度人到中国来,在三国期间。那他在公元252年,也就是曹魏,三国的曹魏、魏国、曹魏嘉平四年到中国的洛阳,他翻译出来的《无量寿佛经》两卷,还有其他《瑜长者经》,这个也是两卷,还有其他的一些经典。在史书上记载他的,其他的历史不是很详细,外国来的这个出家人。
            那么《无量寿佛经》的翻译本很多,有五种译本,还有三种这个汇集本。那现在有很多人在读诵这个汇集本,就夏莲居老居士汇集的。那么印光大师,还包括当代的很多高僧,包括以前这个苏州灵岩山的方丈明学大和尚,还有包括现在庐山东林寺的大安法师,都主张学习康僧铠的译本,因为它毕竟是原译本。那汇集本呢,印光大师不主张汇集。因为后人汇集佛经,容易给人造成一种误会,说:“唉呀,你们佛教的经典都是自己编编起来的。”这样就是对经典的诚信度,好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认为佛经都后人撰的,后人编的,后人造的。这样子就给信徒造成伤害,也给那些诽谤佛法的人留下口实,所以祖师大德就不主张这个汇集本。
            当然佛经在流传过程中,汇集的情况总是难免的,当然这个汇集情况也很复杂,比如说这个第一部传到中国来的佛经,叫《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不是释迦佛一口气讲一部经典。我们读其他经典,大家都知道,佛是一口气在会场给大家讲完以后,大家信受奉行,作礼而去,这样很有场景感。但《四十二章经》是从佛经当中摘录出来的四十二条语录。像我们那个孔子的《论语》,也是语录;《圣经》其实也是语录;那么佛经,它《四十二章经》,还有《法句经》也是语录。那这个语录其实很精要,大家一读就知道什么意思。
            那这种在历史上其实也是存在过。还有包括我们像《法华经》,《法华经》里面的这个“提婆达多品”,不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是后人,其他的人翻译过来之后,加进去的。那还有包括这个《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偈颂,也是隋朝翻译过来再加进去的。所以这个情况也是属于汇集本,只是它不像那个《无量寿佛经》,他们一句一句给你汇集。人家是一品加进来,这个就更加完善,应该说这个情况不一样。
            当然像那个《涅槃经》,汇集的情况其实更加糟糕,那个北本的《涅槃经》,北本《涅槃经》40卷,然后南本的《涅槃经》,就是从北本的那个40卷《涅槃经》把它汇集成36卷,然后有些长行还把它汇集成重颂。诶,这个情况我觉得很复杂。也是在南北朝时期,他们就汇集了。所以汇集的情况历史上也有,不是没有,但是,祖师大德为了慎重起见呢,绝大部分的经书是不允许汇集的。(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一讲 五重玄义(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fd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