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一讲 五重玄义(四)

第一讲 五重玄义(四)

作者: mgsjty | 来源:发表于2018-11-15 06:57 被阅读155次

              《佛说无量寿经》直解
                第一讲 五重玄义(四)
                妙果寺达照法师 直解
              二0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
            我们现在看这个康僧铠的译本,文字也很优美,或者说内容也很周到,所以我们用他的这个译本就更加地踏实一点,不要被祖师大德说我们怎么又学习汇集本起来了,好像这个情况有点糟糕。那我们现在是对于这个读诵的人,或者理解经文意思的人,如果你做研究,每个字都抠,抠在里面说这句话就是跟原典不一样,这个抠起来好像理直气壮的,但是我觉得从作为一个佛法来说,如果你理解多少,你能用多少。凡夫所有的思维基本上都还是局限在我执的第六意识妄想分别中,所以对于佛经,不管它汇集本也好,哪怕其中的一个字,我们都是心生恭敬,不应该去指责哪一本佛经、或者是某部经是不是汇集的,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它。但是我们自己学习,我觉得学这个原译本,我们会更加的踏实,这样子,我们就选择这个康僧铠的这个译本。这是释名。
            那么第二个是辩体——五重玄义之一。辩体,体就是本体,名至实归啊!阿弥陀佛所讲的经典有名就有实。因为佛是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他不会讲妄语,不会欺骗。所以佛所讲的每一句话,都一定有它背后实指的地方;不是讲空话,不是表面有话背后没内容。那不像有些人打广告,广告打得很好听,你到现场一看不是那么回事,那就名不符实。佛所讲的一切法都是名实相符。
            所以智者大师就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读一部经典,你知道这个名称之后,一定要知道这部经典的核心内容到底是什么。所以要辩体,体就是这个实体,或者说本体,就一部经典,它内在的这个本体指的是什么,就是真正的思想、真正的理论,或者说真正的、这部经典所指的这个境界到底是什么境界——它内在的实质。因为我们凡夫有时候,表里不如一,这个心口相违,嘴巴说出来是好的,内心其实没那么好;有时候这个谦虚一点呢,内心其实是挺好的,嘴巴说:“唉呀,我什么都不行。”其实我们都很容易造成名不符实。佛经是名实相符。
            那么本经是以大乘泥洹为体。涅槃另外一个翻译的名称叫做泥洹,这个是音译,泥洹、涅磐,就很像。大乘涅槃为体,不是小乘涅槃,刚才前面说过了。小乘涅槃指只证得空,而不见不空。他只看到、体会到空的境界,把烦恼生死空掉了,但是他看不到不空。而《阿弥陀经》,或者《无量寿经》,或者整个西方极乐世界,它所指的那个涅槃不只是空;它烦恼、生死、娑婆世界是把你空掉了,但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它一点都不能空。所以他不但见到空,而且还要见到不空;就是不但空,不是仅仅只是空。
            有些人会认为说涅槃就是空,就是无所得,就是无所住,就是无相。尤其是很多学禅宗的人,以为好像只要讲到有相就好像有问题。其实真正禅宗的祖师,到最后都是空有不二的。我最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什么是佛?那手一举,他就不回答你什么是佛。这就是把你要问“什么是佛?”的这句话空掉。所以你看禅宗的公案都是答非所问的。如果是“什么是杯子啊?”我一拿起来,你看你马上执着这个杯子:“噢,这就是杯子!”很实在。所以你问“什么是佛?”给你举这个手指,你说那他到底佛什么?就把你空掉。这个空掉他没有说空,没说没有,他把这个手也举起来了,实实在在的在这里。所以一定是空有不二的,这才是我们大乘的涅槃。
            所以这个《无量寿佛经》就是以大乘涅槃为体。大乘涅槃它是没有生灭,叫什么?即一切相,离一切相。即一切相,就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但是,它的依正庄严都是没有生灭的。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你看看,我们身边的所有的相都是生灭的。而极乐世界的所有相都是没有生灭的。它这个就叫做大乘中道涅槃。只有大乘中道涅槃,才表现出来既不生灭又具备一切相。
            所以佛经里面有这样说,就是这个《无量寿佛经》里面说,它经言:“今我于此世作佛,演说经法,宣布道教……度未度者,决定生死泥洹之道”。这个《无量寿佛经》,就是阿弥陀佛亲自告诉了我们,他说“今我于此”,就是他成佛之后,今现在说法,就阿弥陀佛现在在极乐世界说法。他在这个极乐世界成佛之后“演说经法,宣布道教。”这道教不是佛教、道教的道教。这个道呢,是指大乘中道、菩提道。那佛所说的一切经法,都是要让一切众生圆满菩提道果。所以他要宣传,也要布置。这个布是指有次第。像极乐世界,有四土,有九品,这叫布。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圆融,指的是我们的心就是佛的心。此心无相,既同佛心!那无相的心,你不能分次第的;心没有相,它不能分上下,不能分高低,不能分你我。
            大家这个心本来无相。但是无相的这个心,可以分出来修行确实有前后次第不同。就是我们大家在修学过程中,你也会发现,一开始可能皈依了就觉得自己挺不错了,很努力了已经。但是,你皈依以后,你一学发现自己还差很远;然后,于是受个戒,觉得自己已经挺好了;受完戒,你发现妄想还那么多,那还是不行,就赶紧念佛。诶,懂得用功觉得已经很好了,那一用功发现自己什么习气毛病都有,好像跟没修行差不多。所以每修一个阶段,进步一个阶段,又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够的,这就是需要有修学的次第。因此,这个宣是宣传、宣说,把佛的境界,宣示给我们看。但是布,它就接引的意思了,就有台阶放下来,让我们大家有台阶可以上去。
            净土最好的台阶就三根普被。你最厉害的人,没有人超过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的。文殊、普贤、观音、势至都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最厉害的,你哪里能超过观世音菩萨呢。最差的人——愚夫愚妇,什么都不懂,就只知道娑婆世界苦,极乐世界好,然后就发愿要去极乐世界了,诶,结果他又去了,这个台阶你看放得很低。所以从这个最高的台阶到最低的台阶,基本上我们在座的都被一网打尽了,没有人不在这个台阶上的。就是最笨最傻的人,我们大家都能听法了,我们都已经是不笨不傻了,所以他这个布,就是指这个。道就是道路,就是解脱道、菩提道、成佛之道。所以他把这个宣传了佛的教理、宇宙的真相,同时把修行的道路、台阶,都铺给我们。那最后,用教育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宣布道教”。
            那宣布道教干什么呢?他说是“度未度者”——在生死的此岸,还没有渡到涅槃的彼岸,我们需要渡过去,渡过生死之流。那么渡过生死之流以后,到了涅槃的人,如果他停留在涅盘当中,不想这个利益众生,不想发菩提心呢,那这个《无量寿经》又有办法告诉你,你还是要与十方诸佛结缘。“即以食时”,就吃饭的时间,可以拿这个花供养十方诸佛,跟所有的众生都结缘,因此,他到那里去。涅槃是此岸,菩提是彼岸。未度菩提,还要让他度到菩提,所以到最后,他说“决定生死泥洹之道”。(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一讲 五重玄义(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re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