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圣经·新约·马太福音·7:7》
这节经文经常会在基督徒的传福音里出现,用以向非信徒表明这样一个事实:上帝是宽宏大量的,他虽然高高在上却又并非遥不可及,如果你希望去接近他,怀着对他真诚的信仰有求于他,那他则会“给你所求的”,“给你开门”让你能够进入上帝的天国,让你一定能够“寻见你所寻的”——前提是你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
当然,对于非信徒而言,这段经文更多被人引用来表达一个人坚持自己的信念并最终如愿以偿:只要怀着真诚执着的心,我们所希望寻见的人生幸福,最终总会实现。
然而这段经文,跟恋爱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妨听疯子讲个比喻。
寒冷的冬天来了,两个孤独的人,一个在屋外,一个在屋内。屋外的人敲门了,然而他只是想进去取暖,而并不在乎谁开的门。但是开门的人都希望敲门的人是来找他的,因而总不会立刻开门。
于是大多数的情况是,要么门外的人叩了很多遍却不开门,于是前往了下一栋屋子,继续寻找一个愿意开门的人——两个人又继续回到了自己的孤独中,熬完这个冬天。
要么就是门里的人心软了开门了,两个人凑和着一起过完了这个冬天,待到冰雪消融的春天之时,即是俩个人站在门口告别的时候。
最后一种情况就是最完美的:叩门即开门的。符合这种情况要求的即是,门外的人和门里的人都彼此想见对方。但这种情况大多数发生的情况,只能是门外的信徒与门里的上帝——任何的信徒都希望见到上帝,而上帝也确实会为所有前来寻求他的信徒打开那扇门,让他走进来而不再孤独。
但是,如果门外的人有求于门里的人,同样的情况也可以发生——那人希望去那里找那个人,进行某种交易,于是就走了进去。
在这两种情况里,门里门外的人都知道彼此是谁,因而能够确定是否要开门。但在爱情里头显然不是如此:因为萍水相逢的彼此都不知道对方是什么人。当然,叩门即开门的情况同样可以发生——一见钟情。门里门外的人通过门孔进行了一次的眼神交流,便确定了彼此就是自己希望寻见的那个人:这是每个人所希求的爱情理想。
如今单身的人很多,但被问及到想不想谈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回答的是“想”(哪怕嘴硬不承认),但是又害怕那个进来自己世界的人并不是自己所想寻见的那个人——作为那个在门里的人,他们害怕进来的这个人只是想进来而已,没有在这里长久陪伴自己的想法:他们害怕这种告别。
但是短暂的陪伴似乎总比始终如一的孤独要好受一些。于是乎门里的人不再苛刻挑剔了,不在乎进来的那个人是不是自己一直等待着的人,从一开始害怕告别变成了站在门口处说一句“不送”。
也有人选择继续在门里孤独地等待;也有人已经失望了不再开门,或者永远地在外头流浪。
这,便是如今人间的冬天的马太福音·7:7了。
关注公众号【疯子的树洞】,一起探讨哲学,看更多深度好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