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住经:本经叙述鹿住优婆夷于修持果报生疑,而问比丘,比丘问佛,佛告以人各有所长,果报帷如来得知。
(九九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释氏弥城留利邑夏安居,有餘比丘於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夏安居。时,彼比丘於晨朝著衣持鉢,入舍卫城ⓐ乞食,次第至鹿住优婆夷舍,鹿住优婆夷遥见比丘来,疾敷床座,请比丘令坐,如上阿难修多罗说。
时[*],彼比丘语鹿住优婆夷:「姊妹且停,汝那得知眾生根之优劣。姊妹!唯有如来能知眾生根之优劣。」如是说已,从坐[*]起去。
时,彼比丘三月夏安居讫,作衣竟,持衣ⓑ鉢,往诣弥城ⓒ留利释氏邑。到已,举衣鉢,洗足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共鹿住优婆夷所论说事向佛广说。
佛告比丘:「鹿住优婆夷云何能知世间眾生诸根优劣?唯有如来能知世间眾生诸根优劣耳。不离瞋恨、憍慢,时起贪法,不听受法,不学多闻,於法不调伏见①,不能时时起解脱心法。比丘!若復有一不离瞋慢,时起贪法,然彼闻法,修学多闻,於善调伏见,时时能起解脱心法。若思量彼,此有是法,彼有是法,此则同一趣、同一受生、同一后世;如是思量者,长得非义不饶益苦。比丘!若復彼人不离瞋慢,时时起ⓓ贪法,亦不听法,不习多闻,不调伏见,亦不时时得解脱心法,我说此人卑鄙下贱。比丘!若復彼人不离瞋慢,时时ⓔ起贪法,然彼闻法,乐多闻,调伏诸见,时时能得解脱心法,我说是人第一胜妙。彼二有间,自非如来,谁能别知?是故,比丘!莫量人人……」乃至「如来能知优劣。」
「比丘!復次,有一不离瞋慢,时时起口恶行……」餘如上说。「比丘!復次,有一贤善,安乐同止②,欣乐明智③修梵行者,乐与同止④,而彼不乐闻法,乃至不时时得心法解脱,当知彼人住贤善地,不能转进。贤善地者,谓人、天趣。復次,有一其性贤善,同止安乐,欣乐梵行,以為伴侣,乐闻正法,学习多闻,善调伏见,时时能得解脱心法,当知彼人於贤善地能转胜进,当知此人於正法流有所堪能⑤。此二有间,自非如来,谁能别知?是故,比丘!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招其患。唯有如来能知人耳。比丘!鹿住优婆夷愚痴少智……」如上修多罗广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城」,宋、元、明三本作「国」。
ⓑ 宋、元、明三本无「衣」字。
ⓒ 「城」,圣本作「成」。
ⓓ 「起」,宋、圣二本作「趣」。
ⓔ 宋、元、明、圣四本无「时」字。
[註解]
① 见:知见。
② 安乐同止:止,住也,与安乐同住;即「常保(心)安稳快乐」之意。
③ 欣乐明智修梵行者:仰慕有智慧修梵行的人。
④ 乐与同止:很喜乐的和其(有智慧修梵行的人) 往来。
⑤ 正法流有所堪能:意指「得预法流」,悟入平等法性,得须陀洹。
译文
九九一、鹿住经:本经叙述鹿住优婆夷于修持果报生疑,而问比丘,比丘问佛,佛告以人各有所长,果报帷如来得知。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释氏弥城留利邑,正在夏安居。
有余比丘(一位比丘),在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结夏安居。那时,那位比丘,在于早晨着衣持钵,入舍卫城去乞食。次第乞至鹿住优婆夷之舍宅。鹿住优婆夷遥见那位比丘之到来,就赶快敷一床座,请该比丘坐下来,如上述阿难修多罗(经)里所说的。
那时,那位比丘,对鹿住优婆夷说:「姊妹!且停!妳那里得知众生之根之优劣呢?姊妹啊!唯有如来能知众生之根之优劣的。」说如是等语后,就从座起而去。
那时,那位比丘,在三个月夏安居完毕,作衣完了后,就持衣钵,往诣弥城的留利释氏之邑。到后,举放衣钵,洗足后,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就将和鹿住优婆夷所论说之事,向佛广说。
佛陀告诉比丘说:「鹿住优婆夷,怎么能知世间的众生的诸根之优劣之事呢?唯有如来能知世间的众生的诸根之优劣耳。如不离瞋恨、憍慢,又时时起贪之法,而不听受法,不学多闻,对于法,并不调伏其邪见,不能时时起解脱的心法。比丘啊!若又有一人,不离开瞋恨,时起贪之法。然而他却能听法,能修学多闻!善于调伏其见,时时能起解脱的心法。如果思量他:此有这种法,彼有这种法。这乃同为一趣、同为一受生、同一的后世。像如是的思量的话,就会长得非义不饶益之苦的。比丘啊!若又那个人不离开瞋慢,又时时起贪之法,也不听法,不习多闻,不调伏其见,也不时时得解脱的心法,我就会说此人乃为卑鄙下贱的人。比丘啊!若又那个人不离瞋慢,时时起贪之法,然而他却会闻法,会乐于多闻,会调伏诸见,时时能得解脱心法,我就会说此人为第一胜妙。此二人有间(有不同)。自然如不是如来的话,谁能分别而知呢?因此之故,比丘啊!莫量人人,……乃至如来能知优劣。
比丘!又次,有一人,不离瞋慢,时时生起口业之恶行,其余如上说。比丘!又次,有一人,贤善安乐,同止而欣乐明智(欢喜和同为明智的人在一起),欢喜与修习梵行者同在一起。然而他却不乐闻法,乃至不时时得心法之解脱。当知,那个人住于贤善之地,而不能转进。贤善地就是所谓人趣、天趣是。又次,有一人,其性贤善,同止安乐,欣乐与梵行的人作为他的伴侣。乐闻正法,学习多闻,善调伏诸见,时时能得解脱心法。当知那个人,在于贤善地,能转胜进,当知此人,于正法之流,有所堪能。此二人有间(有差别不同),自然如不是如来的话,谁能分别而知呢?因此之故,比丘!莫量人人,如量人人的话,就会自招其患。唯有如来能知人耳。比丘!鹿住优婆夷,愚痴少智,……如上面之修多罗(经)广说过的。」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对应经典]
南传《增支部尼柯耶》集6〈曇弥品5〉第44经。
[读经拾得]
不宜衡量别人的优劣
本经表示不宜衡量别人的优劣,能否乐闻正法、起解脱心法才是优劣的关键。而眾生这样的诸根差别,唯如来能知 (如来十力的第四力) 。
试将本经局部经文表解如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