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渡边淳一的《钝感力》,发现它存在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在书中,作者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在工作中,受到上司的责骂或刁难,有的人心理非常敏感,觉得自己很差劲,非常沮丧,意志消沉,有的人甚至一怒之下辞职不干了,但有的人有钝感力,就不把这当一回事,有的人甚至根本没听进去,继续工作,正常上班,结果后来有钝感力的人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作者提到,现实总会有一些不如意,如果面对暂时无法改变的环境,那么就需要培养钝感力。这种钝感力近似于我们平时说的抗挫折能力。
听起来没毛病对不对?
我完全赞同需要培养抗挫折能力这一点,我们人生在世,总会遇到挫折,一定水平的抗挫折能力是必须的。但是我们至少需要注意两件事:
1.这种责骂和批评,是有理由的,还是没理由的?
如果是没理由的,我谨慎地支持用钝感力来免疫它们。
除了不听,你还可以选择离开。但如果大环境如此,各家公司各个领导都是这样,而且你实在是无法改变环境,也无力改变对方,完全依靠钝感力可能是最后的办法。但我相信事实不是这样,也许只是你能去的公司的领导是这样。这时就要提升自己,想办法让自己能配得上好的领导了。
如果对方的批评是有理由的,你却选择了用钝感力把它免疫过去,你就失去了一次真实的反馈,失去了一个改进的机会。你可能还以为自己没有错,继续按照老办法行事,结果发现一错再错。
你可能会觉得:那我理智地分辨出哪个是有理由的批评,哪个是没理由的责难不就好了吗?
不,没那么简单。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种能力的培养,往往意味着与它相对应的能力的萎缩。比如一个乐观的人,要求他在某个时刻突然悲观起来,这很难做到。一个平时都用右手的人,突然让他用左手,他也会用不好。
钝感力也是一样,当你培养出了钝感力之后,又要求你在必要的时候突然变得敏感起来,这会变得非常困难。因为迟钝和敏感,都是需要锻炼的,你平时都在锻炼钝感力。你的敏感度便会下降。这是你要承担的代价。
2.钝感力会泯灭你的改变力
对于上文中提到的领导的做法,知名投资人和作家,《硅谷来信》和《见识》的作者吴军提到:
对这种人,要敏锐地识别出他的语言暴力,免受他的影响,之后需要让对方觉察到:你已经发现了他的语言暴力,让他适可而止。
我们在用意志力控制自己,让自己不受影响的同时,也要想想:我可以做什么?如果只是一味忍受,对于培养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意识是非常不利的。
我们都听过温水煮青蛙的实验。虽然后续实验证实这个结果其实是错的,青蛙会跳出来,但生活中真的存在这样的人:遇到痛苦,先忍着,忍着忍着,就习惯了。习惯了之后,就不会想着去改变了——因为已经习惯了,不会觉得痛苦了。
既然已经不痛苦了,那还有必要改变吗?
有。因为你原本可以直面痛苦和挑战,不断寻找办法来解决它,让自己过得更幸福。但因为你有钝感力,你选择了忍受,导致你的生活水平下降了。这种习惯不仅不是好处,反而还是一种悲哀——它让你失去了改变的动力。但人世间最可悲的事情之一,就是:我本可以。在你的子女问到你的时候,在你临终前,你会不会因为自己当初没有拼一把,没有想办法去改变生活而后悔?
总结:
我们需要钝感力,在生活确实无法改变,或者我们的力量暂时不足以让我们改变生活的时候,我们需要用钝感力来忍受痛苦,默默积累,等待改变的时刻到来。
我们不能盲目地用钝感力来规避批评,需要非常小心谨慎地判断出哪个是有用的批评,接受它,用它来改进自己。
我们更不能用钝感力来麻痹自己,安慰自己“这样也没什么不好”。这样只会让自己变成咸鱼。
你可以暂时无力,但你不能不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