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直解
“夫子说‘性相近’,即孟子说‘性善’,不可专在气质上说。若说气质,如刚与柔对,如何相近得?惟‘性善’则同耳。人生初时善原是同的,但刚的习于善则为刚善,习于恶则为刚恶;柔的习于善则为柔善,习于恶则为柔恶。便日相远了。”
【直解】“孔子说‘性相近’,也就是孟子说的‘性善’,不可以专门在气质上谈性的问题。如果说是气质,比如刚与柔相对,如何能相近呢?只因‘性善’,人才相同。人最开始的时候善原本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渐渐被习气熏染,才有人为善,有人为恶,而气质不同之人在善恶上又有所分别。气质刚的人习于善的就是刚善,表现为仁义、正直、果断、严厉、坚毅、干练;如果习于恶的就是刚恶,表现为凶猛、狭隘、霸道;气质柔的人习于善的就是柔善,表现为仁慈、温顺、恭敬;如果习于恶的就是柔恶,表现为懦弱、优柔寡断、邪佞。这样就日渐相远了,也就是‘习相远’。”
注
刚善、刚恶、柔善、柔恶:
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曰:“师。”曰:“何谓也?”曰:“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不达。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周敦颐《通书·师第七》
有人问:”如何让天下达到至善?“
周子回答:”师道。“
再问:”如何理解呢?“
答:”人虽然呈现出刚柔善恶,但是在本体层面就是中道,中道就是至善。“(《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心不受情绪困扰牵制,能够让良知良能自然发挥,这就是中道,这中道能化育天地万物,所以是终极之道。)
提问者还是不理解。
周子再解释”气质刚强之人,为善就表现为仁义、正直、果断、严厉、坚毅、干练;为恶就表现为凶猛、狭隘、霸道。气质柔顺之人,为善就表现为仁慈、温顺、恭敬;为恶就表现为懦弱、优柔寡断、邪佞。只有心体中正,才能发而中节,中和,是天下之大本达道,这是圣人之事。因此圣人立教,就是使人能够自己改恶为善,自己达到中和的境界,并且保持下去。因此圣人之教化天下,就是先觉之人启发后觉之人,昏暗之人请教于明达之人,这样师道就建立了。师道建立了,善人就多了,善人多了,朝廷就正了,天下就治了。“
笔记
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是说人性本来至善,人人都有这至善之本体;但人之习气不同,有刚有柔,在先天和后天的熏染之下,会为善,会为恶,因此说习相远。
在形而上的层面来说,人之心体,本来至善,这是人人都相同的,所以说,人心本自具足,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不动摇,能生万法。这心体广大虚空,无善无恶,刚柔相济,中和达道,化育万物。这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在形而下的层面来说,人人都有习气,未能臻于至善,因此要为善去恶,要用功修行,变化气质,刚的要柔一点,柔的要刚一点,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善用刚柔,以致中和。这就是”修道之谓教。“
要使天下臻于至善,关键在于建立师道,让先觉启发后觉,让昏暗之人请教于明达之人。这样善人越来越多,天下越来越善。
所以自孔子、孟子、以至于周敦颐、程颢、阳明等人,都广泛拜师,向先贤、同辈求教,以求自明,然后又致力于讲学,以启发后学。
师道,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道,就是以道救天下之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