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事前两天上班的时候一脸疲惫地告诉我,周末先是和老公吵了一架,又骂哭了儿子。
那天下午,同事正在厨房准备晚饭,她先生陪孩子做作业,她突然就听到先生的声音高了起来,听了几句,大概是先生发现了孩子数学练习题中有几个错误,要求孩子改正之后再休息。
可是孩子有点不愿意,哼哼唧唧,先生就开始不耐烦,提高了嗓门。
结果孩子一下子就哭了起来,先生也火气上头,对孩子大声说就订正两道数学题,你有什么好哭的,然后就摔门而去。
同事也一下子生起气来,一方面气先生没有耐心,和孩子说不了两句就开始大声嚷嚷;一方面又气孩子畏难,在学习上稍微有一点点困难就抽抽嗒嗒。
她先去数落了一通老公的没有耐心。
然后又去找了儿子,要求孩子订正完错题再休息。结果孩子哭得更厉害了,她也感觉自己火气蹭蹭上蹿,但考虑到刚指责完先生没耐心,自己只好强行压抑着,先安抚孩子,再陪着孩子把题目写完。
折腾完一通,她气鼓鼓回到厨房,一边做饭,一边在砧板上发泄怒火。可是饭还没做完呢,老公和儿子已经高高兴兴在一起玩游戏了。
她一下子很泄气,觉得自己刚刚仿佛是个笑话。
我特别理解我同事的感受,我也会这样子,在面对家人的时候,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生气。
我因为他们从管子中间挤牙膏生气,因为他们没有及时把衣服放进洗衣篮生气,因为他们不吃胡萝卜生气。
为什么我们明明很爱自己的家人们,却常常会生他们的气呢?
为什么我们在外人面前能够做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面对家人们却总是忍不住生气呢?
我们到底在气什么呢?
等冷静下来,回想一下那些让我生气的事,都是再小不过的事,甚至大部分,和我并没有关系。
如果说从中间挤牙膏影响了我的使用,先生没有及时把衣服放进洗衣篮增加了我洗衣服的工作量,我生气多多少少还有一点道理的话,那吃不吃胡萝卜,可就真的和我没有关系了。
这就和我同事因为先生和孩子的争执而生气一样,明明是和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事,为什么还会生气呢?
在我们的亲密关系里,似乎总有各种各样的事情,仿佛手上的倒刺,明明是那么微不足道的存在,却会实实在在让人感觉疼痛,又仿佛卡在喉咙里的痰,咳不出来又咽不下去。
这些事,小到,牙膏从中间挤,没有及时收衣服,还有不爱吃胡萝卜,......
大到,辅导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没有耐心,学习时畏难情绪严重,脾气暴躁遇事冲动,....
因为这些事产生的情绪,横梗在我们心头,成为我们生活里的倒刺,总会在不经意间让我们感到疼痛,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的亲密关系。
我梳理了一下这些让我感觉到不开心的“倒刺”,发现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对家人们的期待,我似乎总会给这些最亲密的人贴上“应该”的标签,把我认为最正确的做法加在他们身上。
我觉得牙膏就应该从下面开始挤,
衣服换下来就应该及时放进洗衣篮,
胡萝卜这么健康,人人都应该爱吃,
先生应该更有耐心,
孩子应该更乐于挑战,
而我们自己应该可以心平气和游刃有余地解决家里的各种问题。
这些“理当如此”的念头,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带着自己的原则,对我们最亲密的人指手画脚,要求他们按照我们预设的“应该”去生活。
当我们认为,我们的孩子既然是我生的,那就理当要成绩优异,不然就是对不起我的养育;
先生既然是我们选的,那就理当要温和有耐心,不然就是在和我作对。
当我们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有一个“应该”的样子,一旦外界的事物偏离了我们的期待,我们就会自然被唤起各种糟糕的情绪,愤怒、焦虑、不安、嫉妒、悲愤,....
可是,先生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并不是我们写好的计算机程序,又如何时时处处满足我们的预设呢?
这时候,这些“理当如此”就轻易调动出了我们对付敌人的态度,太多的“应该”的标签,蒙蔽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不见这些最亲密的人原本的模样,只记得我们期待他们成为的样子。
我们忘记了家人们有自己的独立思维,认为他们没有达成我们的期待就是在于我们作对。
可是这就仿佛我们在堵车的时候,认为是交通、是这个城市在和我们作对,我们焦虑、愤怒,我们想要去打败和我们作对的东西,可是我们的敌人在哪里呢?
我们要怎么去和交通对战去解决我们愤怒呢?
只要对方不听话,只要对方的行为偏离了我们的预设,只要对方的做法不符合我们的期待,我们就愤怒,就拿出要对付敌人的态度,可是他们并不是我们的敌人呀,我们根本无敌可退,所以我们就被架在了半空中。
就像我和我的同事一般,因为原本与自己无关的事,产生了莫大的愤怒,最后却发现自己根本是个可笑的局外人。
我们会在亲密关系里,格外容易想要去影响、改变、纠正他人,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坚持并不是“必须如此”,我们只不过是想要通过控制来展现我们对对方的情感约束。
可是,有控制,就会有对抗。
我们越是想要去控制家人的行为,他们就越会表现出敌意和对抗。
我们会想要去改变原本和自己无关的事情,然后又因为无法得偿所愿而感到愤怒。
这些原本并不属于我们的不知道从何而来的情绪,自然不知道要从何消化。
然后我们带着自己的情绪,去对抗自己最亲密的人,一刀刀把自己的亲密关系伤害得体无完肤。
不要用“应该”去捆住自己,更不要用自己的原则,去掐住别人的脖子。
世界并不属于我们,孩子也不属于我们,我们只是个陪伴者,并没有那么多“应该”,更没有那么多“必须如此”。
有了这样的觉察之后,我再去看待亲密关系中的很多事情,突然,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再亲密的两个人,也应该有边界。
你爱伴侣,你爱孩子,就该爱和接纳对方原本的样子,而不是执着于把对方改造成自己想象中完美的样子。
有的原则,是我的,那我自己遵循就好,无需强加给别人;
有的烦恼,是别人的,那别人处理就好,我也无需包揽。
如果我受不了被从中间挤过的牙膏,那就再买一根牙膏,各挤各的,互不打扰。
如果衣服没有被及时放进洗衣篮,增加了我洗衣服的工作量,那我就只洗洗衣篮里的衣服,把没衣服穿的烦恼留给对方就好。
亲密关系中最大的智慧就在于分清什么是我们的课题,什么是他人的课题。
不要强行把我们的期待强加给他人,也不要把他人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烦恼。
我们之所以选择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不是因为我们终究可以把对方改造成我们理想中的样子,而是因为对方原本的样子就让我们想要进入这段关系。
放下对“应该”的执念,试着去接纳彼此原本的样子,你会突然觉得彼此的呼吸都变得轻松,这种松弛的土壤自然可以蕴养出最美妙的关系。
我们在亲密关系里互相依靠,而不是互相控制。
与你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