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是为了校正行动,反思是为了找到问题根本。
每日一反思,完成自我从0到1的改变。
重新理解了复盘之后,我开始注意自己的每天的思想,行为,以及每日待办完成情况。
对于未完成的任务,以前就放在那,不去理会,没有去做任何的分析和反思,所以到第二天,没完成的依然完不成,直到不得不去做的时候,才匆匆了事。
但是现在,我想要探索自己每一个行为背后的思想和思维,从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中找到可以不断改进的地方,实现自我完善和迭代。从被动改变到主动掌握自己的生活。
昨日的待办清单里我没有完成的一个工作是文献调研。根据记录事实,反思原因以及提炼行动清单我做了如下反思:
下午的时候感觉注意力涣散,身边人都在讨论阳没阳的问题,于是内心就有点松散,注意力分散,无法集中精力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是客观原因;
但是晚上其实也还有时间去做这个工作啊?
晚上有其他任务要先做。
所以,其实并不是注意力的问题,而是自己不够重视。
从主观上来说,其实是我觉得这件事情并不紧急,所以完成它的动力和效率就极其低下。
当我觉得这件事不紧急的时候,其实又是因为我认为我的时间还很多,但是,我的时间真的很多吗?
好像并不是,时间其实还挺紧的。
明明时间不多,为什么我还不抓紧时间去完成呢呢?
因为模糊,因为计划不够明确。
所以,我发现这背后的原因是自己目标不清晰,计划不明确,行动也就很模糊。
一旦模糊,大脑给的指令就不够坚定,那大脑好逸恶劳的本性就驱使着把时间浪费在一些简单不重要的事情上了。
如何改善这样的状况呢?
01 制定清晰明确的目标
02 工作落实到每周每天要做的事情。
03 严格执行
但是这里也还出现一个问题,制定目标是一件反本能的事情,因为他太消耗能量了,如何克服呢?
赋予这件事情极大的意义,或者找到动机,调动感性。
有时候我们认为某件事很重要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他的重要性,只是我们的理性这样认为,但从感性上来说,我们认为尽管他很重要,但是还没到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所以其实不做,也对自己没有任何威胁。
所以才会出现一种自我矛盾的现象,就跟懂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一样,本质上是因为当下的行为还能得过且过。
当感性涉及生存本能的,会促使我们的行动。
因此找到这件事的意义,就尤为重要。比如
01 目标越清晰,行动会越坚定。排除干扰的能力也越强
02 我希望成为一个有目标感的人,这能让我对人生的掌控感更强
03 清晰的目标成事率更高。
……
如果正向的意义还是无法促进自己的行动,或者找不到做这件事的正向意义,其实可以利用反向思维,那就是不做这件事的后果会怎样?因为大脑是厌恶风险的。
01 如果没有清晰明确的目标,那我就无法高效行动
02 无法高效行动,那就会打乱我的习惯养成,同时把事情积攒在一起了,会让自己更加手忙脚乱
03 带来焦虑,焦虑又反过来影响行动力和工作质量,浪费心力资源。
但是我感觉自己无法细化目标到天,因为可能会随机变化,或者我其实是根据老师的反馈在走。
这个问题说明我没有自己的规划,在被动学习,被动学习说明自己没有担起自己学习的责任,还是一种依赖状态。
明明知道主动学习的和为自己负责的重要性,但为什么还会这样呢?
思维定式?思维惯性?
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惯性?
刻意练习!
常问自己:这件事谁的责任最大?对谁的影响最大?我在为谁做?
最后,提炼一下:
01 针对自己的工作,制定详细的目标计划
02 在做一件事之前,赋予极大的意义
03 调动感性的力量,利用大脑风险厌恶的特点,找到不做这件事的后果
04 主动担起自己的责任,刻意练习,多问自己我在为谁做?我要对谁负责?
通过一步一步的深入反思,剖析,最终找到根源,并且还能找到解决办法,提炼出经验,下次在遇到类似情况时,直接行动。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