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作者: 你行xch | 来源:发表于2022-03-16 09:43 被阅读0次

    阿帕波特是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专家,他对弗洛伊德的学说有精深的研究,他认为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5个观点。即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力学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1.分区观点

    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这些内容。因为与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而无法直接得到满足,只好被压抑在潜意识中,潜意识里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而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足着的。

    前意识,是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是有一些可以经营回忆而进入意识的经验所构成,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他不允许潜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

    意识,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关的心理活动构成。

    由于弗洛伊德十分强调深层的潜意识对人类心理的作用,所以人们又把它的理论称作“深层心理学”。

    2.结构观点

    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①本我,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是人格的基本结构,是人格中的一个永存的成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遵循:快乐原则。要求毫无掩盖与约束的寻找直接的肉体快感,以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受阻或迟误,就会出现烦忧和焦虑。

    ②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而起作用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自我。自我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和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特殊的发展,成为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自我的这一调节功能是一种适应环境个体保存的本能,它并对“本我”发挥指导和管理功能。

    ③超我,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他遵循道德原则。从个体发育来看,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超我一旦形成之后,自我就要同时协同本我、超我和现实等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在考虑满足本我本能冲动和欲望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过是否认可。

    3.动力学观点~力比多

    力比多是人的性本能,但不是心理发展的唯一动力。本能有二:

    ①性本能,

    ②营养本能。作为自我保存的本能~营养本能也是自我发展的动力。

    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发展动力是性本能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体。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这才是弗洛伊德心理动力观点的全部。

    精神分析理论所坚持的并非神经症起源于性,而是神经症起源于自我和性的矛盾。他虽研究性本能在疾病和普遍生活上所占的地位,但他绝没有想去否认自我本能的存在和重要性。

    4.发展观点

    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

    ①口欲期0~1岁,其快乐来源为唇、口、手指头。在长牙以后快乐来自咬牙。

    ②肛欲期1~3岁,其快乐来源为忍受和排粪便,肌紧张的控制。

    ③生殖器期3~5岁,其快乐来源为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恋父或恋母。

    ④潜伏期5~12岁,这时的儿童对性不感兴趣,不再通过躯体的某一部位而获得快感,而将兴趣转向外部去发展各种知识和技能,以便应付环境的需要。

    ⑤生殖期12岁以后,性欲逐渐转向异性,这一阶段起于青春期,贯穿于整个成年期。

    5.适应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得以实现,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应对,两种本能的应对经历,构成人类的两种基本应对方式。

    ①变相宣泄~(隐性梦就是性本能的应对方式之一),若不能宣泄,就可能形成神经症焦虑。

    ②自我保存本能。(自我防御机制)

    在发现危险信号时会形成真实焦虑,这是应对的开端。

    焦虑根据产生的根源不同可以分为:

    a,现实性焦虑,现实性焦虑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性情绪反应,现实性焦虑是由现实存在某些困境或危机应激事件引起,如危险环境、威胁场景等。现实性焦虑的特点,主要包括现实刺激、与环境和谐一致、对人有利等方面。

    现实刺激:现实性焦虑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当压力过大、处于竞争激烈的场景,或者在危险环境、受到他人的威胁恐吓时,就会产生焦虑反应,出现紧张、害怕、担心、恐惧等表现。这些情绪与现实环境刺激相关,并由这些现实刺激所产生;

    与环境和谐一致:现实性焦虑情绪所出现的强度与危险环境的危险程度、威胁程度、压力强度等是一致的,并没有脱离现实环境的压力或威胁,出现过分、不合理或过度的焦虑紧张。此外,当环境的危险解除、威胁得到控制、压力或人际冲突得到消除以后,这些焦虑情绪也会随之消失;

    对人有利:现实性焦虑能够提升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现实性焦虑可以使人的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血流加快、血压增高,从而提升应对环境的能力。此外,现实性焦虑还可以让人准确地识别危险,并迅速判断接下来的行为是“战斗”还是“逃跑”,从而提升人的环境适应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危险、复杂、受威胁的情景。

    b,神经症性焦虑,是一种对未知的危险的担心。这种情绪产生在自我内部,当本我的冲动进入到意识时,自我就会感到神经症性的焦虑。例如,人们可能在老师、领导或其他一些权威人物在场时感到焦虑,这是因为他们童年时曾有过对父亲或母亲的潜意识的攻击性情感。

    c,道德性焦虑,是指精神分析理论术语在良心上感到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违背道德标准而产生的焦虑。即因超我受到约束而产生的焦虑。如个体因害怕自己的行为违反道德标准,常预先在心理上感到威胁而产生焦虑。一种因良心不安而产生的焦虑,是自我对罪感、羞耻感、自卑感的体验。道德性焦虑来源于与自我理想不相容的行为或想法,这些行为或想法因受到良心的惩罚而产生羞耻感、自卑感或罪感。作为自我与超我的冲突,道德性焦虑纯粹是一种内心冲突。

    当自我把焦虑当成一种危险或不愉快的信号时,它就会作出反应,形成自我防御机制。所谓自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在承受本我的欲望压力时,同时又顾及现实要求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自我便渐渐形成了的一种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用一定的方式调整自我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致引起情绪上的严重痛苦和焦虑。

    自我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升华、转移等。

    自我防御机制使用得当,可免除那些痛苦与适应现实。若使用不得当这些冲突和压抑却能以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各种障碍。

    专栏6-1

    客体关系理论强调早期婴幼儿阶段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早年与抚养者的互动,会内化为孩子的人生体验,进而影响其成人后的各种表现与人际交往。求助者一定会把儿童期内射的“自我~对象”客体关系投射成自己与咨询师的关系。

    咨询师可通过自己的反移情来觉察求助者在童年和日常人际生活中形成的自我~对象客体。

    代表人物:梅兰妮.克莱因,费尔贝恩,玛格丽特.玛勒,海因兹.科胡特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zu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