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个宗教信徒,当别人向我推荐《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时,我并不感兴趣。但是打开书看了开头,我却再也停不下来,就这样跟随着这个老人的脚步,一路走到了贝克里郡。
《一个人的朝圣》是英国剧作家蕾秋.乔伊斯的一部作品。故事的主人公哈罗德.弗莱,在一家酿酒厂干了四十五年销售代表,没有升迁,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直到六十五岁退休回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在退休六个月后做了一件超乎常规、震惊世人的行动:步行627英里去看一个二十年未见的老朋友!他整整走了87天,最终完成了他的朝圣之旅。
支撑着他的信念表面上是去看癌症晚期的奎妮,实际上是他对自己的强烈不满。他的儿子,从没得到过一个真正父亲的温情;他和妻子自从失去儿子后,可以同时待在一个房间里几个小时不说话,即使说话,也停留在最表面的语言,因为言语之下是深不可测、永不可能逾越的鸿沟;奎妮,在他醉酒破坏酒厂后替他担下了所有的过错,他却懦弱地一声没吭……
827英里的路程,就是一部关于哈罗德一生令人心酸的回忆史。每一步都渗透着哈罗德的回忆,反思,对过往的赎罪,他不是用英里来丈量路程,他用的是回忆。这个可怜的老人用最苯拙的方式勇敢地挑战了六十五岁的自己,挑战了四十五年一成不变的生活。对老友、儿子、妻子的愧疚,对过往的后悔都在他一步步的丈量中慢慢地找到缘由,慢慢地救赎自己的灵魂。
路途中,哈罗德犹豫过,质疑过,绝望过,但最终他还是战胜了懦弱的自己;没有手机,没有地图,没有徒步旅行需要的任何装备,就凭着一双胶鞋,一身普通的家常衣服,凭着一往无前的信念,凭着找寻内心深处本真之“爱”,完成了他的朝圣之旅。
奇迹还有:奎妮真的在等着他。妻子莫琳在哈罗德出发的这段时间经历了震惊、反对之后,也对他们的婚姻进行了反思,后来理解他,支持他,他们又找回了当初相识相爱的感觉。
小心翼翼地扪心问自己:为什么哈罗德的内心世界一次次触动我敏感的心?让我禁不住一次次流下泪水?
我们都有过去,我们都有遗憾,我们都曾犯过不可挽回的错误,我们都伤害过最亲爱的人。我们也曾有过被压抑的童年,也曾有过被强者伤害的痛苦,我们的伤痛隐藏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平静生活下面,也许那些曾经的伤痛和遗憾正在被我们自己以其他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家人、朋友,对他们造成内心的伤痛,而我们却不自知,或者自知而无法改变。
哈罗德的回忆夹杂在他的脚步里,不时地跳出来。我看到的是幼小无力的他,无比渴望父母温情爱抚的小男孩,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地被打击。他努力练习吃东西不发出声音,为了不惹父亲心烦;他想尝尝被大人双臂环绕的感觉是什么,却连要求都不敢说;母亲不告而别,小小的哈罗德要将指甲掐进手臂才能忍住不叫出声来;失去母亲的哈罗德得到的不是父亲的安慰反而是更多的厌弃,直到十六岁将他彻底赶出家门。
所以成年后的哈罗德在人际沟通方面有着严重的障碍,他不会表达爱,他害怕到人多的环境中去。他不敢抱一抱幼小可爱的儿子,他甚至恐惧面对自己的儿子。旅程中,他还能清楚地记得戴维躺在婴儿床里的样子,看起来那么完美;他能看到蹒跚学步的戴维,小小的脸在阳光下渐渐晒黑;他能想起他穿上第一双鞋走路的样子;他能想起疯狂跳舞的戴维,但他,却从来没向戴维示过爱。甚至当儿子向他求助时,他能真切感受到孩子的恐惧,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十八岁考上剑桥的戴维实际上已经有严重的抑郁症。哈罗德想过将心爱的儿子揽进怀里,紧紧拥抱一下,祝贺他考上剑桥,他想说:“好样的,儿子,我这样的人,怎么会有你这么聪明的孩子?”然而他最终说出来的却是“老天,太好了,老天”。
直到他唯一的儿子酗酒、吸毒、抑郁,最后自杀,这些都跟哈罗德的行为有直接的关系。他那不健康的童年,带给他很多心灵上的伤害,他没有去尝试着去修复,他以为那些伤痛已以结痂,却不知那些丑陋的伤疤肆无忌惮地呈现在幼小的儿子面前会带给孩子更大的伤害!儿子因抑郁症自杀后,他和妻子的关系从此也陷入不可挽回的僵局,而他也无力改变。
其实,世间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却又都是一样的。也许你有跌宕起伏的人生,戏剧一般的转折;也许你终生过着平淡无奇的日子。但是谁没有过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抉择?谁没有过痛苦的曾经?还有那些再也回不去的错误选择,永远错过的人和事。
我们是否也需要来一次身体和精神上的朝圣,荡涤被世事烦琐污染的灵魂,抚慰一下伤痕累累的心灵,勇敢地找回最本真的爱,敢于去爱,敢于被爱。
一个六十五岁的,童年极度不完善的人,已经退休的人,都能够在爱的驱使下冲破桎梏自己的枷琐,勇于改变自己,挑战自己,学习用爱来拯救自己。我们也同样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