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战拖读书分享群
10000小时就能学好?想得美!

10000小时就能学好?想得美!

作者: 发愤的慧姑娘 | 来源:发表于2016-08-21 14:35 被阅读27次

    我很喜欢一句话“人一生只有一个职业:学生”。和老人谈话,你会发现,有的老人历经岁月的磨炼,拥有许多的智慧、经验、常识 ,言语间充满睿智可爱。甚至,可以讨论年轻人当下流行的话题;有的老人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老人像小孩,智商涵养回到八岁水平。二者区别是能否继续学习,接受新东西。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往往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寓教于乐”,就是孩子的学习要以兴趣为导向;另一种认为人本性是懒惰的,孩子哪能光凭兴趣?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

    早先,人们经历了苦逼的学习生活,感慨到快乐学习多么重要;后来,快乐学习提多了,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看不下去,说了一句:“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顿时,这句话红遍大江南北。教育观点貌似时尚,隔断时间就会来个轮回。

    关于学习,关于教育,无数人都走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路上。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一出,10000小时定律,就飘洋过海,来到中国,成为一种人人奉之的学习定律。

    这个定律很简单,即,坚持10000个小时,人人都能变成天才。它强调练习的量。我们的祖先早已践行,比如“悬梁刺骨”,“凿壁借光”。

    也就是说,学习一样技能,如果平均每天投入的时间是5个小时,一年投入300天,是1500个小时,也就是说1万个小时得需要6.66年。这样算,能做到一万个小时也不是容易的事。所以,努力很重要。

    但是有一个概念需要弄清,学习花费的时间并不与学习成效成正比。

    在学校里,总有那么一拨同学学习刻苦努力,但成绩分数不高。他们熬夜,埋头苦读,辛苦耕耘,收获甚微。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忽视能量管理。

                    能量管理

    中学,我们都学过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 。

    很多人不会使用自己的能量,不自觉的就把学习的时间拉的太长。拉长的时间里,注意力涣散 ,平均算下来,有效学习时间并不长。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在熬夜的隔天,上班或上课时经常会头昏脑胀、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会出现头痛的现象。长期熬夜、失眠对记忆力也有无形的损伤。且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会影响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和处理事物的能力。继而学习效率也就大打折扣了。

    正确的做法是善待自己的身体,累了就不要完成高难度的任务,及时吃东西补充能量和运动,还要找到身体的休息节奏,定时休息,不管累不累,都休息一会。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最早是佛罗里达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概念。

    旅美物理学家、科普作家万维纲在他的书《万万没想到》针对这个概念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他的观点是:要成为高手,必须“刻意练习”,进行大量重复训练,而且还要讲究方法,要不断去做那些自己踮起脚才能够到的事;而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愿意在这个领域苦练。

    什么意思呢?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这里就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指目前尚未掌握,具有挑战性的知识与技能,它会令我们不适,但长期训练,依然可以掌握。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

    大部分人很努力,但其实一直停留在舒适区。学生做练习,大量反复的往往是自己已经掌握的部分;普通跑步爱好者纯粹是为了享受跑步这个过程。而职业跑步运动员则要训练起跑节奏,训练速度,训练力量,训练自己的呼吸方式,这些分解的步骤才是他们训练的核心内容。

    真正的刻意练习,是非常令人不舒服的。

    比如,钢琴家们的练琴,足球运动员们的训练,作家们的练功……都不是一件“弹着玩玩”、“踢着玩玩”、“写着玩玩”的事。

    高手之所以是高手,不仅在时间上投注很多,而且在训练强度、专注度、有效度上,同样投注很大。

                       及时反馈

    当代大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往往觉得所学的知识和社会实际的知识相差太大。即使能擦上边。到工作的时候已经想不起来大学里所学的内容,这就造成了大学四年的荒废。有人说大学是靠自觉,自己能学多少靠的是自己,但是读完大学的大学生们,能自问下自己到底学到了多少东西?在大学的四年里,把中国人惰性又一次拖了出来。 高中生活因为有大考小考,学生好得勤快一点,大学都在期末一次大考,很多同学都是期末时候才开始看书, 考完试后就忘记了!大学学分制度,并没有达到大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万维纲在他的书里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学习一定要获得及时的反馈。“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其实不知道。如果一个学生把教课书里的东西看过好多遍,每次看的时候都感觉看得很明白,他会认为自己掌握了,可是一旦考试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熟悉不等于理解。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

    以刘翔为例,他的教练未必比他跨的好,未必比刘翔懂得多,但刘翔为什么还需要教练呢?教练所做的事是及时记录,及时反馈而已。

    在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与修炼技能,都便捷起来。有人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习方式也会发生根本改变。但事实是,很多科学家预言以后的教育会回归到古代私塾的“师徒制”。

    因为,人会自我美化,单独训练时,会对错误不敏感,甚至视而不见。而一个好老师,却能及时给你积极的回馈,指出问题,给予你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比如说,我在写完自己的文章后,很有一种志得意满之感,但在旁人看来,这也不过是非常枯燥的一篇文章。这就需要放在公众号让别人去看,请别人提出意见。

    综上所述:高手=天赋×自制力×刻意练习×精力集中×10000个小时+及时反馈。即使成不了高手,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也需要慢慢积累,慢慢突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0000小时就能学好?想得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fw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