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中篇小说,发表于1985年。
它讲述在人民公社时期,主人公黑孩在加宽滞洪闸时,被安排给铁匠拉风箱的一段经历。
小说还塑造了小铁匠、老铁匠、菊子姑娘等形象。
黑孩只有十岁左右,凸着瘦胸脯,大脑袋,细长脖子。他的父亲下关东三年多音信全无,后娘带着他和一个三岁的弟弟艰难度日。
贫穷,艰辛,负心汉……黑孩的后娘没有颠覆人们心中后娘形象,不顺心就打他,拧他,咬他,一大早就用笤帚将他打起来,去高高的河堤下挑水。深秋,孩子光着脊梁,光着脚,只穿一条大裤头……
村长见到他时说:“黑孩,你这个小狗日的还活着,我寻思着你该去见阎王了……”
在这样环境下,靠着强大生命力生存下来的黑孩,他内心渴望什么呢?
一、苦孩子的渴望
他渴望拥有力量,养活自己,不依赖别人,独立生存的力量。
当他第一次来到铁匠炉旁,他眼睛一遍遍地抚摸红炉、铁钳、大锤、小锤、铁桶、煤铲……这些金属物品,有重量,有硬度,充满火的热度,男性的力量。
他坚决不和一群姑娘、媳妇坐在一起干轻松的砸石子的活,甚至不惜咬了疼爱他的菊子姑娘。
他痴迷技能。
黑孩第一次进铁匠铺时,捅灭了火炉,拉歪了风匣。
小铁匠生火时,黑孩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清理炉膛——抓麦秸塞进去——点燃——拉风箱——铲煤,薄薄地撒在麦秸上……
当火苗蹿出来时,黑孩发出了这段时间里唯一的一声:噢。
当铁匠师徒在惊心动魄的锻打声中默契配合,“小锤迅疾,大锤一步不让”,黑孩眼睛里跳动着“心荡神迷”的火苗。
但是黑孩知道,拥有一项技能并不容易。
老铁匠的手臂上有一个“深紫色的伤疤,圆圆的,中间凸出”,这是老铁匠当年最终掌握打铁诀窍付出的代价。
跟着老铁匠学了三年的小铁匠,最终也付出了同样的代价。
贫寒,瘦弱,沉默无言的黑孩,不需要同情、怜悯、照顾,弱小的身躯里有着不为人知的渴望。
那透明的红萝卜,“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
红萝卜在炉火的照耀下,呈现出迷人的形象,这正是黑孩内心渴望的奇妙外现,是作家创造的独特意象。
二、黑孩即莫言
莫言在少年时,曾经饱受饥饿之苦,并有修水闸的经历,与文中黑孩相似。
莫言曾写一篇短文《影响过我的10位诺奖作家》。
在文中,他分享了自己在写作中如何从这些诺奖作家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借鉴他们的创作方法……
1985年,30岁的莫言第一次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读了5页,他就放下了书:“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
不久,《透明的红萝卜》诞生了。
像黑孩渴望拥有力量,拥有一种技能得以生存一样,年轻的莫言,渴望参透写作的奥秘,渴望穿过平淡的日常生活,挖掘出生活的本质,让平淡无奇的生活在文字里熠熠生辉。
就像一个普通的红萝卜,在炉火的光照下,晶莹、透明,玲珑剔透……
三、追寻中悟道。
黑孩见过那透明的红萝卜,可是那瞬间的美妙被小铁匠毁了,透明的红萝卜被扔到了河里。
黑孩不断去寻找。
我想,黑孩寻找的已经不再是那一夜的透明的红萝卜。
莫言想要通过黑孩的寻找,传达更深的内涵。
小铁匠掌握了打铁技能,取代了老铁匠,逼得老铁匠卷了铺盖,不辞而别。
小铁匠掌握了技能,却用这技能捉弄他心目中的情敌。两人打斗时,他用一把石子狠狠地砸向情敌,不料,一颗石子插在他梦中情人菊子姑娘的眼里……
拥有技能不是追寻的终极。
黑孩不断地寻找“透明的红萝卜”。
这个过程美好,孤寂,艰难,甚至残忍,这是莫言在写作中不断提升自我时的真切感受。
不断追寻,莫言悟道:创作好作品,不仅需要借鉴创作技能,需要创立一个文学共和国,更需要拥有独特的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的方式,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寻找一个民族温暖的精神家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