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看《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书里面讲了当孩子发生一些行为时,家长应该如何回应。
孩子的行为可以分成三种:
1.孩子自己有了问题
这里的问题不是说孩子身体或者脑子有问题,而是指孩子遇到了一些事情,产生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孩子不愿学习,孩子不写作业,孩子太胖被嘲笑,孩子交不到朋友。这些是孩子的问题,最终的结果由孩子承担。
对于这类问题,只能由孩子自己去解决,父母仅仅起帮助作用,不能替孩子做决定。
2.孩子没问题,家长没问题
这是愉快的关系,可以享受一下亲子时光。
3.孩子的行为让家长产生问题
孩子做出了一些事情,影响了家长的正常生活。比如,孩子把玩具丢得到处都是,孩子回来的很晚让家长担心,孩子剐蹭了别人的车,孩子把家里搞得很邋遢,孩子出门很磨叽耽误了家长上班的时间……
今天我学习的技巧就是针对第三种情况,即孩子的行为影响到家长,如何进行高效地沟通?
书中提到了一个有用的句式:
“我-信息”=行为+感受+影响
怎么理解呢?
家长沟通的时候应该采用“我”+“具体的信息”这样的话术,“我—信息”包括三个要素:
1.行为:对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描述
2.感受:父母的感受
3.影响:这个行为对父母产生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下面有一些例子,可以来感受一下:
1.当你不想试穿这些新牛仔裤时(行为),我不敢买他们(感受),因为如果你穿不合适,我就不得不再跑到商场去换(影响)。
2.当你没有写下给我的电话留言时,我会担心,因为我没法给我的客户回电话,那么我可能会因此失掉一笔生意。
3.当你将车子的汽油几乎用光时(行为),我会沮丧(感受),因为我不得不停下来加油,这样我上班会迟到。
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去评判孩子,比如有些家长会评判孩子“你真是个小懒虫”“你总是这么邋里邋遢”,这样孩子还没听到后面的话就已经急着要反抗了。这种沟通是低效的,也不利于亲子关系。
而“我—信息”这种话术,先是描述一种事实,然后后面全是家长的感受,并没有指责孩子。就可以让孩子明白他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了麻烦,从而避免下次发生。
这就是今天的收获,以后和孩子的对话我更有信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