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馆课程结束,我扫了一辆电动车,孩子站在踏板前面,我坐在后座,一路骑行回家。这是孩子喜欢的一种“兜风”方式,可以看路上的形形色色,又可以切肤的感受到“风驰电掣”。
晚上阴云密布,刚起步,天上就下起了毛毛细雨,我心想离家不愿,所幸冒雨回家,夏日淋雨其实也是一种情调。但担心孩子因为淋雨闹情绪,我先发制人和孩子开启了一段有“创意”的对话。
“宝宝,你淋到雨了么?妈妈手上淋到了好几滴呢!”我主动问孩子。
“淋到了,脸上、眼睛上都有。”孩子迅速回答我的问题,话语中还略带委屈。
“噢,我们都被雨滴给亲吻了。我被亲吻了手臂,你被亲吻了哪里呢?”我继续询问孩子,想让孩子善意专注的感受雨水。
“我被亲了脸,还有额头,还有……”孩子用手一个部位一个部位的在自己身上指,开始专注感受雨水拍打身体的感觉。
我灵机一动,计划调动孩子的“五感”来激发孩子的想象。“雨滴是冰冰的,还是热热的,还是温温的呢?”
“冰冰的。”孩子认真的回答。
“刚刚雨水滴到妈妈嘴巴里了,有味道呢。你张开嘴尝一尝,你滴到的雨水是什么味道的。”孩子真的张开嘴巴,然后回答“妈妈,我觉得雨水没有味道阿。”
“是么?妈妈滴到的是甜甜的。你再尝一尝。”我鼓励孩子发挥“味觉”的联想。
“妈妈,我滴到的雨水是咸咸的。为什么你的是甜甜的呢?”孩子觉得和妈妈一样尝到了雨水的味道开始兴奋起来。
“我的是甜的,你的是咸的,你觉得我们尝到的为什么不一样呢?”我继续鼓励孩子思考。
“因为我们尝到的不是同一滴呗。”孩子笃定的回答。
“滴到你身上的雨滴是什么形状的阿?”我继续发问。
“是圆形的,妈妈,你滴到的是什么形状?”孩子也开始对雨的话题产生兴趣。
“滴到妈妈身上的是长条形的,就像在家里玩的小棍子积木一样。"我故意说一个和孩子不一样的答案。
"妈妈,你看到的长条形是我那滴拉长的吧,哈哈哈。"孩子的回答把自己逗乐了。
你问我答,一来一回,不知不觉就快到家了。我想了想继续问。
“你看到雨滴是什么颜色的么?”
“雨滴没有颜色。”孩子脱口而出,但是又立即补充了一个新答案“雨滴不就是白色的么?”
“噢,白色是一种颜色么?没颜色是透明的么?"我重复了孩子的答案。
“对,透明有颜色,就像泡泡在阳光下一样,有五彩的颜色。”孩子联想到了平日里最喜欢玩的泡泡。
“宝宝是说透明的泡泡在阳光下折射出五颜六色的缤纷色彩,对么?”我在宝宝回答基础上丰富了一些词汇。孩子兴奋的重复了我的话,把这些词汇一字不漏的复述了一遍。
雨越下越密集,但是孩子并没有任何情绪,沉浸在我们对“雨水”的故事创作中。
“宝宝,你觉得这些雨滴是飞速的奔向你还是慢悠悠的抚摸你阿?”
“飞速的!”宝宝喊起来。
“他是风驰电掣的向你飞奔而来,对不对。”我下意识突然加了一下速,让孩子体验飞驰的感觉。
“那你觉得这些雨水是开心愉悦的亲吻你,还是忧伤悲戚的亲吻你阿?”
“呃……是开心愉悦的。”孩子的回答让我明白她此刻的心情也是开心愉悦的。
到家了,我们锁好车,小步快跑的冲回家,进了楼道,我和孩子一起跟哗啦啦的雨水道了晚安。
6岁之前是孩子言语发展的敏感期,到6岁是达到高峰期,父母需要抓住黄金时期给予孩子言语的大量丰富的刺激,持续强化神经元细胞链接,这对孩子未来的学业和人际交往都至关重要。这种训练刺激仅仅依靠语言培训机构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父母学会主动的引导和积极的反馈,用善意的言语给孩子造就一个无边无际的平台,供他们思维飞跃驰骋,最核心的就是需要父母用心有爱,高质量的陪伴就是孩子最好的课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