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学今解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有愿意成为大人的人,都应该学习的人之所以为人和如何成为大人的原因,方法和目标。是每一个大人自强不息的目标和动力。
其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有言:开宗明义,直入主题,为人之道如此,学习之道如此,实践之道如此,进化之道莫不如此。所以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是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方法,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真正的、负责任的人类个体应该采取的思想和行为,是寻求公平、公正、自由、发展的人类社会群体所应该取法和努力奋斗的目标和标准。这个人类共同的标准就是通过不断的阐明和光大人类具有的美好的德行和本性,不断的督促自己进行生理的和精神的新陈代谢循环,从而激发内生性自我推动机制,推动人类个体和人类群体能够不断向前向上向未来发展进化,最终能够达到近于至善至真至美这个人类的终极目标,形成人类与环境和宇宙的和谐的共生共荣聚合体状态。大学之道,既是指明这个方向和目标,也是给出标准和方法,即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终始循环的“明明德”和“新民”两个方法,人类最终能够“止于至善”,即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有言:止,是任何运动变化中的事物可能达到的某个自然极限,或者必须做出的运动状态的改变的位置和时刻。“知止”,是生物特有的一种机制,是生物通过采取自我限制行为以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主动选择,人类能够知止是精神活动能力强大和自我控制能力强大的表现,不知止状态或者知止而不能止的状态通常是危险的征兆和个体控制能力降低的表现。“缗蛮黄鸟,止于丘隅。”知其所可以止也,居其所宜。知其所能止,知其所可止,知其所当止,则知知止之道也,是为中庸之道。所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此一系列的反应能够使人从动态慢慢进入静态,从激发态转换到稳衡态,从而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能够保持冷静从容的思想行为控制能力,因此可以做到思虑周详,可以思虑周详,就可以对当前局势的方方面面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和研究,同时可以明确的有所判断和有所取舍,并最终找到合宜的应对方法和可控的计划方案。如果思虑之后能够悟出物之本末所在,能够了解事之终始变化,那么就是能够初窥大道的门径,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所以,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就是要“知道”,“知道”则万事万物之千变万化无非一体,宇宙洪荒之送往迎来无非一瞬,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怎么做才能够“知道”?就是首先让自己做到宁静,抛弃私心杂念,然后以自己之本心映照万事万物,窥见物之本末和事之终始,反反复复的进行探索观察、总结规律、实践证明的过程。所以只有学习、实践和思考才能让人能够知道。
其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有言:“修齐治平”是一个连贯的学习和实践的顺序和过程。绝大多数人可以通过这个方法获得知识和经验,甚至能够通达大道,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用这个过程,知行合一也是一个可以通达大道的方法。无论什么方法,最终能够取得成功必须取决于自身的不断努力、积累、持之以恒的行动,和一定的时势与机遇。所以长期的、持续不断的付出努力和行动是取得成功的必要基础,而配合到合适的时机是成就山之高、海之深,天地之大的充分条件。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有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格物致知是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方法。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问题,即人在“致知”时获得的“知”是否是正确的知,以及如何分辨什么是正确的“知”的问题,在以后可能还有如何将正反两面的“知”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权变的问题。上面说的是学习和实践中通常的顺序,不是必然发生的事情,即格物不一定能够致知,更不一定能够致正确的知,有知也不一定能够正心诚意,这完全在每个人的修行功夫和个人能力与经验的不断积累,但是如果没有这个积累的过程,那么不可能有天上掉馅饼和速成的事情,因为馅饼往往都是陷阱,速成多数情况下都是速死。所以说厚德载物,一方面是说德之深厚有广度、宽度与高度,另一方面说明厚是依靠时间和耐力一点点累积起来的,有了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质变的结果可以长久而稳定,没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那么面对莫名其妙的、突如其来的、强横暴力的质变时,最可能的事情就是,要么你吃不消而土崩瓦解,要么你只是流星般一瞬而过成为他人的注脚。所以有厚才有重,有深才有远,有广才有大。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有言:天下人莫不如此,修心养性是为人的根本方法,修心养性是治身和治国的根本方法。天子和庶人都是人,都需要通过修身养性来厚德积福。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有言:不能自己修心养性,却能够把国家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没有基础。任何事情都是结构、功能、形态一一对应的,即有结构,必有功能;有结构和功能,必有形态。没有结构,也没有功能和形态。没有结构作为基础的功能和形态,只是如空中楼阁一般的虚像,或者如镜花水月一样只是美好的愿望罢了。
其三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有言:此处列举了古人能自明,进而明德的典故,进一步说明君王如果能够通过自修而达明明德的境界,是人民之福,天下之利,社稷之幸。自古至今,能够具有良好品行和深厚福德的人,都是通过不断的自我修身养性,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德与行,最终达到明明德的境界。对于普通人而言,能够自修,就可以趋利避害,就可以知所止。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有言:商汤能够知道新之又新,通过不断的自修以厚德积福,所以能够日新其德,然后可以去尘垢,昭明德,救水火,彰显名,开殷商五百年基业,中绝而后继。文武成康之贤王知道其命维新,通过持之以恒的自修做到其德恒新,所以能够除旧蔽,谱新篇,革其残损之缺,施其恩德之泽,启周家八百年功德,绵绵不绝,历久弥新,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绽放出照耀人类灵魂的思想光芒。所以为其日新其德,日厚其德,其能久长而万世流芳。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有言:知止,是所有主动型运动变化客体能够顺利延续其状态的标准。鸟兽知止,性命可保。百姓知止,可以无祸。人臣知止,可以有禄。君王知止,国泰民安。人能知止,可以找到自己适宜的生存状态,就找到了生存的锚和根据,那么进退回旋就能够从容适度。另一方面,人能知止,也可以在止于其位其时的时候,能够居其位,守其职,尽其责,这也是知止必需的内容。所以,仁义慈孝敬信,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互动标准,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繁衍壮大的准则和法宝。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有言:独立于世的君子,应该怎么自修?是的,应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好像加工宝玉一样,不经过细致的打磨、切削,不足以成为人中之宝。所以君子必自强不息。所谓谦谦君子,即使道盛德至善,仍然谦而让,恭而礼,独立不改。
其四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
有言:物质世界,千姿百态,微小若纤尘,巨大若星辰,在每一个物态位,都有相应的物质实体存在,也都可以找到彼此相安无事的方法。同样的在人类社会,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社会时代和社会关系,每个人也都可以找到自己适合或者可能适合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因此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彼此虽然有不同的世界观,但是同样可以找到交集而彼此安顿于适合的位置和距离。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可以聚者,或以性同,或以情同,或以形同,不同不可以聚,聚而复散者,不同所致也。君子小人同者,各以其利于安与生而能同,各以其乐于和与美而能同,故可同者也。君王能够各导其性,使各适其情,和同万民,使之能安居乐业,至大之功也。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有言:治道之一是能够畅通的彼此交流沟通,但是这个交流沟通是有效信息的传递,不是杂音和虚假信息的混淆视听。所以善于分辨环境中的有效信息和能够提炼环境中的有效信息,就是自修而明的目标之一。只有听讼者在可以进行畅通的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还能够具有明辨是非,明察秋毫,明于天人之变的能力,就可以扬清而抑浊,去伪而存真,使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不敢尽其辞,直至使各知所止而无为非作歹之心。所以治民之本者,尽取民间之情,善者赏之,恶者去之,导引之,教化之,使各适其情,各得其宜。君子赏善而去恶者,善恶不能同,必有所取舍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有言:君子能够做到明,那么知一而万化。譬如静水映物,千变万化而自来去,我止于静,观世事之变迁,以不变应万变。知本,知所止,使人人能够各适其情,各得其宜,人人都可以返璞归真而自化了。
其五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有言:所谓毋自欺者,求人之自然本性,以及自然本性所能够表现出来的最合宜的状态。所谓各得其宜,就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自然而然的达到这种适宜状态。这个状态首先不是压抑,但是更不是肆意。比如不吐不快,那么吐之,但是不是随意吐之,不是随时吐之,不是随处吐之,而是吐之以合情合理合宜的方式方法。比如随地吐痰这个陋习,(此处不展开,省去三千字…)你可以一吐为快,但是应该做到吐之有方,吐之有道,吐之己快而人亦不厌。再比如发牢骚,也可以一吐为快,但是应该注意时间、地点、场合、情状和用词卫生,否则不一定能够为快,反而可能为災。小事不随意,大事行千里,小事不刻意,大事任自然。所以君子慎其独者,能够做到无人之时,酒醒之后,午夜梦回,流连之刻,心无所憾,心无所悔,则心安理得,则俯仰无愧于天地也,则所谓独立于世者也。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有言:所谓修心养性,必以静心为主,心能静则万物自为而心映之,万物自为则可观其变化察其消息,观察而知其本末变化,知其本末变化,穷究其理,规律在焉,化而为一,大可与天地共存,小可与阴阳消息,此所以修身之道也。大道立,则动静不失时,进退不失据,善不加劝,非不加沮,君子独立于世者也。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有言:修身者,自修也,厚德积福也,日新者也。自修者累积其福德而致深厚广大,明于天地之变化,能够与时变化者,必能趋避祸福者,必能全身保性者。所以治世之时,或仕或隐,可进可退,进可以利国利民,退可以仪表乡里;乱世之时,或处或隐,处于俗世可孜孜以扬道,隐于山林可澹澹以全生。故其身修者,必可以为治。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 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有言:天下莫不有势,成败莫不借势。片雪之微,居山之高,其崩盈谷;滴水之小,立涛之头,其啸破魂。所以能够借其势者,其功百倍。故位高者权重,财大者气横,因其势也。然而,权利越大,责任越大,所以不持其家不知道当家的难处,不齐其家不知道天下人的本性。因此,据其道理,依其能力,发挥经验,运用权变,国家可治。《文子》云:“随时而举事,因资以立功。”圣人尚且需要凭借时势而造就功业,何况一般人乎。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有言:天下者,大国也;国家者,大家也。治理天下,无非养育与教化。养育则能尽生存之道,教化则能利发展之功,君子有道,替天行道也。
其六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所谓推己及人也,科学谓之移情作用。但是,一定要把握有理,有利,有节。己之欲,不一定是人之欲,己所不欲,不一定就是人所不欲,所以察人之常情,欲之所向,规矩之,使知所止,教化之,使各适其情,各得其宜。知本之道也。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有言: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民之所仰视,责任重大。如果君子居于有国者之位,一定要居安思危,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何以为之乎?所谓不能求必胜,先为必不败,巩固民心,使民志统一。故历代以来的明君好史者,无非因其兴盛败亡之理,寻找治乱安危的根源,以借鉴之,避免重蹈覆辙而已。民众何来?能养育和教化人民,人民可以安居乐业,即使伯夷、叔齐也愿意为之归老田园了。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有言:德为人本,故曰厚德载物。明君厚德而与民布施,昏君贪财而与民夺利。所以君子非不利财,而是积德不积财,所以德厚。小人非不好德,而是积财不积德,所以德散。因此,君子自修而厚德,明德的道理反复论证于此。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有言:天命不常,唯有德者居之。天道无亲,惟与善人。有德者必自立自强,天命所归,方能自强自立而利民利天下。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有言:善言也。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有言:善行也。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有言:君子为善,以见贤思齐,见不善而能改过,所以能够贤其贤而亲其亲也,所以能利民利社稷利天下也。君子砥砺自修者,戒骄戒躁也,惧失德也。孔子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骄泰必失,盈满必缺。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有言:国富民强还是民富国强自来多有争议,各有所持重。不过至少从物质系统和生物系统来看,国富民强道理似乎更胜一筹,因为强大的管理集团容易实现,而要求人人都是圣人似乎不现实。如果国家的统治者能够做到修齐治平,那么国富民强很有希望,但是如果要求绝大多数人能够自修而做到修身养性以明理,然后民富国强的情况,似乎历史上没有成功的先例。不过,这个教化万民的理想一直都在实践的过程中。
结语:大学之道,是针对全体人类发出的劝诫和邀约。对于普通人,修身养性,知所止,适性适情,坚守中庸之道,基本上达标了。对于君子,自修而厚德积福,明性情,厚道德,坚守中庸之道,察物之本末,事之终始,究天人之变,阴阳之化,一于大道,达可与天地同化,穷可与阴阳同息,动静不失时,进退不失据,可谓通达矣。易曰:“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小人革面”,有斐君子,效仿大人而砥砺前行,至善之道也。
zzz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