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它符合逻辑原则,因此可以被广泛地接受。但它并不能成为唯一的知识构建方法,是因为它有三个重要的隐含假设,一旦讲出来我们就不信了:
- 知识可以被「放入框架」,需要它通过语言、表情、文字或其它形式显性化,但未必是所有被当作是知识的都可以这么呈现;
- 知识可以被「一致理解」,就是你所表达的知识对于他人而言,是可以产生完全一致的理解的;
- 知识可以被「衍生和溯源」,也就是说所有知识之间的关系可以被逻辑所显化,并形成确定的依赖链条。
对于能「放入框架」的假设,王东岳老师发起过质疑:所有的存在都会被感官通道所扭曲,所有的意思都会被表达方式所扭曲。
对于「一致理解」的假设,最好的注脚其实就是被讲过无数次的「沟通视窗」模型,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所有的共识都是部分的共识。
对于「衍生和溯源」的假设,则是一种理想情况,它不成立是特别容易理解的一件事。我们常说的「不求甚解」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属于暂时地放弃将它融入既有的知识体系,先接受它是对的。
于是乎,知识也就有了区别:
-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区别;
- 个体知识与群体知识的区别;
- 知识体系与知识点的区别。
最早提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概念的是匈牙利社会学家迈克尔·波拉尼。他认为隐性知识是我们心里知道但无法转化为语言的经验性、身体性知识,比如难以言表的想法、信念、视角、技巧等。显性知识则是把隐性知识用语言清晰地表述出来或建立体系后,可以通过媒介传播、共享的知识。在师徒制的传承方法中,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最重要的是学习隐性知识。
一旦涉及到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传播,那就一定会产生两个问题:知识本身会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么?比如说,同样的知识为何经常出现理解上的不同?更深层次的矛盾是:知识本身就是一系列判断的「组合」,那么知识本身折叠的内容越多,在决策时节省就越多,但也更容易出错;知识本身折叠的内容越少,在决策时的节省就越少,但也更少出错。这一矛盾正是后来「术业要有专攻」的前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