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纯文学历史有趣但并不是你以为的以为!
从周氏弟兄对父亲的看法,能预见出三人后来的人生选择

从周氏弟兄对父亲的看法,能预见出三人后来的人生选择

作者: 孔己乙 | 来源:发表于2018-07-01 06:10 被阅读0次
    (图片来自网络)

    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里回忆:父亲伯宜公“看去似乎很是严正,实际却并不厉害,他没有打过小孩”。他举出的例证是和鲁迅有关的。有一次父亲来到三兄弟的房间,翻开垫被,发现鲁迅画的一幅画,画着一个人倒在地上,胸口刺着一支箭,上有题字“射死八斤”。“八斤”是周家隔壁的小孩,生下来就有八斤,身高马大,经常欺负周家兄弟,鲁迅不服气,就借着漫画来报复。奇怪的是,父亲看了并不责怪,只是把这页撕去了。周作人说:“他大概很了解儿童反抗的心理。”

    周建人在《鲁迅故家的败落》里回忆:父亲“并不打骂我们,也不和母亲吵架拌嘴,只是独自生闷气”。

    而在鲁迅眼里,父亲是很可怕的。收入《朝花夕拾》里的《五猖会》写过节时,鲁迅迫不及待要去看迎神赛会,父亲却偏要他背书。看鲁迅的反应: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这是绝对不容分说的命令似的语气。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这之间的隔膜是刻骨铭心的,鲁迅为此感到莫大痛苦。

    可以看出,对父亲的看法,鲁迅和他的两个弟弟是完全不同的。在周作人和周建人那里,父亲是懂儿童心理的,看上去严正,其实温和;而在鲁迅看来,却感觉压力山大。

    其实,三兄弟的看法都很客观,只是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父亲已经去世了,正常的情况下,子女的回忆里大多会记得他的好处,而故意选择忘掉那些“不好处”,比如打骂过他等等,这种选择从心理上讲叫“避重就轻”。而鲁迅则不然,我们说鲁迅思想可贵,就在于他常能跳出常人的视角去看问题,总是能看到问题背后的问题,也可以叫做“避轻就重”。在他幼小的心里,就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认识,父亲逼着他背书,实际上已然形成了对他精神上的奴役,所以,他才会把这件事情看成是极端痛苦的事情。这样的心理在周作人、周建人那里应该不会有,所以他们不会感觉这样的痛苦。其实,从这里,已然能够见出鲁迅先生早期“立人”思想的端倪。只是他当时并不敢反抗,所以这痛苦是加倍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周氏弟兄对父亲的看法,能预见出三人后来的人生选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wf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