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路篇第十三·一二(314)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钱穆译】先生说:“如有一位王者兴起,也必三十年时间,才能使仁道行于天下呀!”
【杨伯峻译】孔子说:“假若有王者兴起,一定需要三十年才能使仁政大行。”
【傅佩荣译】孔子说:“如果出现理想的君主,也一定需要三十年才能使百姓走上人生正途。”
世,三十年。
孔子说,如果出现一位以德行仁的王者,也一定需要三十年的时间才能让整个国家有仁道。王是什么?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大概意思是,孟子说,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称为霸,称霸一定有强大的国力。而用德行施行仁义的人称为王,王者不一定有强大的国家。以武力征服天下,民众并非心悦诚服,而以仁道王者天下,则可以让人心悦诚服。王和霸不一样,一个以德行称王天下,一个以武力称霸天下。王者天下,还要三十年的时间才能使国家走上仁道。
管仲也在《管子·真法篇》篇中说: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他也是把王和德行联系在一起,所以王者就是孔子以上中理想的君主,他们懂得“为政以德”,让民众心悦诚服地追随他,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整个国家就能走上仁道。
子路篇第十三·一三(315)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钱穆译】先生说;“苟能自己身正了,这于从事政治还有何难呀?若不能正其身,又怎能正人呢?”
【杨伯峻译】孔子说:“假若端正了自己,治理国政有什么困难呢?连本身都不能端正,怎么端正别人呢?”
【傅佩荣译】孔子说:“真能端正自身的行为,从政做官有什么困难?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又怎样使别人端正呢?”
孔子说,假如一个人行为端正,他从政做官有什么难的?如果一个人不能端正自己,他怎么能让别人端正呢?这不就是现在的成语“正人先正己”吗?
孔子多次讲到执政者行为端正的重要性,“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17》)和执政者行为端正所能达到的效果,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6》)
一个领导干部最优秀的品质就是正,要做到心正、身正、言正、行正。这样一身正气,不仅让自己更有底气,树立良好的形象,而且更能拉近和群众的关系,赢得百姓信任,更能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更好地为百姓服务。上行下效,只有上面的领导干部正了,下面的百姓才能跟着正。所以领导干部必须有这样的意识,正人先正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