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说道,纣王宠信两个奸臣费仲尤浑,就是祸国殃民的根由。这次咱们围绕着第二回,谈几个有趣的话题。第一就是关于纣王,虽然定性为昏君,但是他可不傻,从被商容宰相劝退选美这件事上看,并不是商容有多么厉害,而是纣王自己也觉得有些过份。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有时候贵为天子,也不能为所欲为,那怎么办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任用奸臣,但凡奸臣,肯定会取悦皇上,按照皇上的意思去办事。
历史上的许多大奸臣都是这样产生的,最不济的也是用来平衡的。年轻时听说阿斗昏庸,可现在越来越觉得他聪明,在派系林立的朝堂上,能够保住自己的皇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扯远了,怎么弄到《三国》去了,回来!
能够按住纣王的,也就是太师闻仲这个托孤重臣,这次因为北海平叛不在朝中,其他大臣是不行的。虽然商容把纣王劝退了,但是纣王还是有的是办法,简单简单的两个人,肯定能替他把事办了。看看后来大臣们的下场就明白了。
第二是人情,连西伯侯姬昌都知道送礼,这冀州候苏护却耿直。宁可得罪君子,也别去招惹小人,本来就是朝贺,多带一份,省却许多麻烦,何必去跟小人斤斤计较。耿直的人,很难有所作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这样。从古至今,太过耿直的人往往也是惹祸上身的人。
其实,所谓奸臣,还是纣王身上的原因,朝中很多大臣都是正直的,首相商容,亚相比干,但是都比不上费仲尤浑说话有份量,此时两个奸臣正在风头上,纣王的大红人。如果苏护也学着西伯侯姬昌那样送上一份礼物,估计也就可以避免祸事到来了。
小到普通老百姓的婚丧嫁娶,大到事业有成,总是离不开人情的。有人曾经劝年轻人多学习人情世故,以免在未来固步自封,从而受到限制,使自身事业无法向上。作霖大帅曾经对少帅说过,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
有时候我们可以做到守住本心,不去违心,可是,这样同样是堵住了向上的路。所以我们提倡正常往来,人情是需要有的,但是必须掌握它的度。
第三,纣王的喜怒。四大诸侯率领八百诸侯前来朝贺,殿前表忠心,纣王大喜,赐宴。费仲尤浑使奸计,说只选苏护之女妲己,还不用惊扰百姓,纣王又大喜。宣苏护上殿,被苏护一顿抢白,勃然大怒,看看,人家说点好听的,就大喜、大悦。人家不愿意把女儿送给你,就勃然大怒。这个“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着实是狗皮逻辑。
一旦看到苏护题了反诗,不但怒了,还开始骂了,并且还要御驾亲征。这个时候,所有的大臣没有一个是耿直的,虽然想替苏护开脱,但是这题反诗的罪,铁板钉钉了,谁还敢说话。
第四,西伯侯姬昌的权谋。前面已经说了,西伯侯给费仲尤浑送了人情,证明他不是耿直的人,等到接了皇上圣旨,心中又在嘀咕,然后对二丞相三伯候说,这事不一定,还是弄清楚了再说。他不去上殿问君,而是让其他人去问,应该算滑头一个吧!
崇侯虎就是个没有脑子的人,接了圣旨就要前去,还阻止大家去弄明白真相。正好中了西伯侯的意,那你就先去送死,我回西岐调兵。这里没有说明白,但是大家应该都懂,诸侯朝贺,用不了多带兵,崇侯虎教场点兵,应该是中央军,而不是本部人马。西伯侯回西岐,是要带自己的兵马,区别是很大的。
战争不是儿戏,崇侯虎必败,本来是两个诸侯一同作战,现在西伯侯回去调兵,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回来的,无论路途远近,西伯侯绝对就是一个幌子。这让我想起来年少时打架的一件事,那时遇见哥俩跟我打架,哥哥憨厚,弟弟狡猾,在对峙的时候,弟弟让他哥先跟我支博,说他先歇一会儿,然后再干我。
我本来想着,这哥俩一起上,顶多打个平手,很难把这身材高大的兄弟俩都干翻的。现在弟弟退下去了,没有了掎角之势,我趁机占便宜,几下就把哥哥放倒了,当我冲向弟弟的时候,这个滑头看事情不妙,居然扔下哥哥,狼狈逃窜了。
《封神演义》第二回的后面,就有了崇侯虎讨伐冀州候苏护的战争描写,也就有了精彩之处,尤其是这种神魔小说,稀奇古怪的事特别引人入胜。既然是笑谈,重点就讲好玩有意思的。
下回咱们讲神魔法术,讲年少英雄,重点讲冀州候苏护的儿子苏全忠,也可以讲讲后人模仿《封神》里种种精彩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