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到“古之诗、词、曲、文”。先人爱,故通,望后人通,故背;先人通,故写,后人背,故默;先人写,则后人阅,若不通,则忘,若通,则复,且传。
而后亦有人,求贤若渴之士。孜孜不倦,研先人篇,思后世事,代代相传。辨、辩、便、变,或有新论。于世事之中,均见其意,妙哉。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不过观点异同罢了,且论读书,已然愿静心之人不多。细想,数据爆炸,网络信息传递飞速,何人愿意持书一本,悠悠然不看外界的朝自己抛过来的信息,加以辨别思考的人,少之甚少。习惯性就跟风的随着舆论的导向走,呼声高的就是真理吗?持着一个事外人的观点,就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局中人?
又反问,为何先人通?我们习而为何?用之如何?且不回首十二载诗书,回想十二载德行。善否?智否?十二载诗书甚至更多,足以沉淀自己的思想吗?是否能在每一件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跳出舆论的圈套,去思考事件本事,键盘侠会借民众导向为刀,手刃局中人,使其败在网络暴力之中。
你且看先人,心中略有倾吐之意,便吟诗作对,对酒当歌,我们背默他们的言论还要加以分析他们的情感,毕,慨叹先人,妙哉。我们自己的情感宣泄,悄悄想,伤人否?后世会歌颂你匕首般的词藻?
何不潜心学而时习,默默感先人之言,悟前人之教训,省自身之言语,行后人之善德。我们要有自己的思想,不人云亦云,观事物之变,处之泰然,深刻剖析,言明自己的观点,观点是否造就人,也于思考之中分明了。
故此,身边的评书,名家的分析,中外的著作,作家的言论......只要花时间去阅读,便可以领略一二。现在拿在手上的那块小几寸的屏幕,虽有无数便捷的信息,但是在我们还未沉淀好自己以先,还是需要切切的自我提升,看无端的带着情绪的言语,容易被感染,情绪这种东西是很容易互相传染的,他觉得不好,且愤怒批判,你没有什么立场,很快就站在他身后,共同呈现指桑骂槐的景象,我不愿做怨妇或者泼妇,所以我选择退出。
Ashley和我说要是世界上没有书店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这只是一个开端,人们开始不看书才是最可怕的,或者只看网络写手的小说了,只看公众号上的鸡汤文了,真正低调的名家,一个都不认识了,倒是网上写手长长的笔名,能记起一大堆。回想起的,只剩下故事情节和励志三分钟的言论。留在脑子里,变成自己的东西的,便没有了。
明白自己知道的少,却不以为然,带着手机,只要连着那张网,什么都可以知道了。倘若这些一瞬间消失了呢?那么,留在你脑子里的还能剩下一些什么呢?你会不会恐慌,会不会焦虑?
无妨,如今只是来随谈瞎论,自知不足,余愿重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