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认真阅读并体会:“面对诸如……因此才会高分低能,不能用专业替代固有的常识。”一段;(2)查阅教材并掌握归因原则,尤其是三维理论,力争发现我的涂鸦中(可能)存在的bug!
不会回答,我内心是崩溃的!高分低能这话只适合一部分人,对于我是不适用的,我目前只能说是低分低能状态。理论知识的匮乏,不是缺少的一点半点。还有与生俱来的灵气,也不为我所有,全被惰性抢了。这是我为自己至今还在心理学门外徘徊做的归因。
一个学生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一个遇到提问不会回答又不知道如何查阅(教材)的学员,永远不可能将知识变成能力;而一个遇到问题连查阅(教材)的意识都没有的学员,只能永远徘徊在心理学专业的大门之外。 ——李克富
文字不够,图来凑!
我套用一下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来分析分析,学生对老师提出来的问题,不会回答都有哪些原因。
如果我只对Y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会回答,(高特异性),别人也对Y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会回答,(高共同性),只要是这位老师提出的问题,我都不会回答。(高一致性)这说明老师提出的问题有问题,不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
如果我不但对这位Y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会回答。(低特异性),其他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会回答。(高一致性),而别人会回答老师的问题。(低共同性)。这说明,我自身学习能力的原因。
如果我从未能回答Y老师提出的问题。(低一致性),我对别的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会回答。(高特异性),别人也不会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低共同性)。这说明,我不会回答问题和老师无关,而是我没有学习问题涉及的知识内容。
按照凯利的归因理论或三维理论,如果以前我对于所有问题都不会回答,我只有跟老师学习后,他提出的问题会回答了,而别人不会回答,说明我认真的学习了。
深感写的漏洞百出,却是尽力去做了。给自己加油,学习的路上,不怕慢就怕站。
希望有一天如他,哈哈!度来的知识
三维归因理论
基本信息
三维归因理论又称三度理论, 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于1967年创立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指人们在进行因果归属时需从主、客观领域中的三个范畴去着手。所谓三个范畴,即(1)客观刺激物(存在);(2)行动人(人);(3)所处关系或情境(时间和形态)。凯利认为,在把一个特殊结果归属于某个特定原因时,沿着这三个方面的线索可以很快考察出对归属中的信息资料的认识。
简述
历史
凯利(Kelley,1921-2002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都有很大影响,主要贡献集中于群体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人际关系等方面。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因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
归因模型
内 外部归因
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所谓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社会心理学界于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以行为者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归因判断标准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1、特殊性或区分性(英文:distinctiveness):被观察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例如,教师甲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只批评了A,而没有批评其他学生,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区别性高的。
2、一贯性或一致性(英文:consistency):在不同时间点、不同情境中,同一行为人面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即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例如,如果在其他的时间和情境下也有同样的行为,那么一贯性高,否则一贯性低。例如,教师甲总是批评学生A,还是只有今天批评A了。
3、共识性(英文:consensus):不同人在面对相同刺激时,行为反应是否与被观察的人行为一样?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例如,所有的教师都批评学生A,教师甲也批评了学生A。那么着一行为就是一致性高的。
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 如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与其他类似的工作相同,即低区分性,而在这项工作中其他员工的水平总是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工高),即低一致性,并且他的这一工作绩效无论何时都是稳定的,即高一贯性,则他的管理者或其他任何人在判断他的工作时,都会认为他自己对这一绩效负有主要责任(内部归因)。
错误或偏见
凯利还研究了归因中的错误或偏见。比如,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这称为基本归因错误。它可以解释下面情况:当销售代表的业绩不佳时,销售经理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下属的懒惰而不是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个体还有一种倾向于是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这称为自我服务偏见。由此表明,对员工的绩效评估可能会受到归因偏见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