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感,不认知”
这句话是从吴伯凡老师的分享中听到的,也正解释了我最近的一些经历。近半年多学习了很多知识,都是因为一些经历促使我改变了原本的固有认知及偏见,每个痛点都是一个契机。
今天聊一下我最近在学习的,保险。
一个多月之前,我很少关注除车险以外的保险产品,对比也有些反感,只知道妈妈为家里购买过保险,但具体买了什么保额多少连妈妈自己都弄不清楚。对此我表示很疑惑,为什么自己买的产品自己会基本不了解呢?后来才知道,这种情况很多很多。
一个月前,我居住的小区某住户家里煤气爆炸,当时家里有一人,导致99.99%烧伤,自家房屋完全损坏还殃及整个单元房屋安全。之前也看过很多类似的新闻,但这次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的身边,爆炸当时我在家里感受到强烈的震动。
事件过后,平安保险代理人就到小区门口摆摊宣传,经过了解发现保额100万的房屋险保费只有165元/年,杠杆好达6000多倍。我觉得之所以很多家里都没有购买,一是因为不知道有这么个保险产品;二是即使知道但觉得不会发生在自己家,没必要白花这个钱。
但这个世界上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化,“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些我们从小就学过的道理,真的会用么?
这个认知被打开后,从一些公众号及线上理财课进行了一系列保险知识的学习,也经过了很多对比,最终找专业的保障规划团队为自己配置了保险产品。
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学习收获:
1、避开保险误区,科学配置保障。
针对传统保险销售理念的误区,科学合理的配置方式为:优先为家庭经济支柱配置保障,而不是孩子;首先要分析家庭财务状况,根据家庭需求提供保障,而不是以产品功能为中心;保险姓保,应注重保障,而不是关注是否可以返还及理财功能。
2、核算重要数据,认知家庭资产。
首先需要了解家庭的资产负债情况,及收入支出,梳理家庭财务状况及家庭财务缺口,这是做好充足保障的重要前提。
3、厘清家庭财务,寻找财务漏洞。
每个家庭情况都是不一样的,但基本分为四种,通过了解了每种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更有针对性的为每种家庭进行科学保障规划。
4、认知各类险种,区分不同维度。
基本保障保险产品有意外险、医疗险、寿险、重疾险。四类保险产品,每一种应对的是家庭财务中某项可能导致财务瞬间坍塌的风险,相互搭配,不可替代。
5、科学量化额度,拒绝错误配置。
在家庭合理保费预算制约下,要达到保障充足,保障规划才有科学性可言。每个险种的保额都需要根据科学的依据进行配置,每个家庭成员的险种及保额也需要科学配置。
6、合理试算保费,节约保障花销。
像常见的“双十原则”和“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的保障配置是比较僵化的,对于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并不科学。孙明展老师讲到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是根据家庭收入,在曲线上找出这个家庭应有的保费预算占比,乘以家庭可支配收入,这个结果为科学保费预算额。 这个配置依据是我在其他保险课程及理财课程中没有学到过的,而这种计算方式的确是非常科学合理的。
7、智能生成方案,弥补风险缺口。
通过谱蓝系统生成的方案有三种,分别是绝对充裕方案、均衡充裕方案、相对充裕方案,了解了每种方案的侧重点。家庭情况不会永远不变,也要对家庭保障规划进行复查,通过动态调整,保障才能持续保持充足。
8、正确认知理赔,面对身体瑕疵。
影响执行保障规划可能存在的问题有2个,保险公司的核保决定和理赔问题,前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后者 大小保险公司的理赔都是靠谱的,没有本质区别。无论当下健康与否,都有可能是我们余生中最健康的一天,最有利自己和家庭的投保决定,都是在当下做出的。
对于这一点,我个人也有深刻的体会,在我开始了解重疾险和医疗险后,想为自己配置时,却因疾病重疾险只能除外承保,医疗险暂时都不能购买。所以意识到买保险真的要趁早。
在学习保险知识过程中,也对家里13年前购买的保险进行了分析,存在保额及不充足,性价比低,父母保单保费倒挂,险种单一等问题,但因他们年纪和身体健康问题,也很难再购买重疾险,只能继续缴费继续持有。
从主动开始了解保险知识到深入学习,经历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对比了很多课程、对比了几家保障规划平台,发现虽然很多平台的理论都差不多,但真正能做到专业、能依据对家庭财务状况数据分析来进行保障配置的,目前我只找到一家平台。也很感谢能有这样的老师和团队在做这样一件事情。
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希望能帮助身边需要的人,通过我的分享让更多人重新认识保险,从而通过科学合理的配置为家庭财务做到真正的保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