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遗的两面性

作者: 心之所钟 | 来源:发表于2023-06-14 22:12 被阅读0次

说起“路不拾遗”这个词,我相信大家一开始想到的都会是美好的一面。确实,路不拾遗原本也是一个褒义词,它通常与“夜不闭户”联合使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路上丢了东西没人捡,晚上睡觉不必关门。

一片地区或一个国家的治安可以用路不拾遗来形容的话,那说明这片地区或这个国家安定,人民思想品德高尚,也说明这地区或国家治理得非常好。

《三国演义》中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诸葛亮治理蜀国时,就达到了路不拾遗的境界。

书中这样描述:却说诸葛丞相在于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又幸连年大熟,老幼鼓腹讴歌,凡遇差徭,争先早办。

从这简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蜀国当时之所以能够形成路不拾遗的民风,一是因为诸葛亮诸事亲力亲为,治理得当,二是因为连年大熟,家家户户吃穿不愁,也就不屑于去捡起一些人家路上遗失的物品了。

诸葛亮治理蜀国,无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这是路不拾遗的正面解释。

在历史上,关于路不拾遗的例子还有不少,而且大部分都是正面事例,而这其中还有一个典型,就是商鞅变法时,秦国也达到路不拾遗的一个状态。虽然秦国的路不拾遗是商鞅实行连坐制的一个后遗症,但不得不说,在商鞅变法实施后,这民风是变好了的。虽然这里的路不拾遗有人民的惧怕成分,但从秦国全面强大这一层来说,商鞅时代的路不拾遗应该也算得上一个正面的事例吧。

那么,路不拾遗的另一面又是怎样的呢?

这段时间,我拿起了另一本书——《老残游记》,在这本书中,也讲到一个路不拾遗的典型事例。下面我就给大家具体讲讲吧。

话说老残在山东游历时,因为他懂医术,被一高姓官员请去看病,后来通过高姓官员,他也常常去参加一些宴席,在宴席中他认识了许多人,也听到了许多事,其中有一件事,让他一直挂怀于心,那就是关于曹州府治理盗贼一事。

原来曹州府盗贼猖獗,好些官员对此没有办法,后来在抚台的推荐下,一位姓玉的官员担任起曹州府知府一职。

在这位玉大人的治理下,一年不到,曹州府由原来的盗贼猖獗出现了路不拾遗的“盛况”。

那么这位玉大人是怎么治理的呢?老残只听得有人说:佐臣(玉大人)人是能干的,只嫌太残忍些。未到一年,站笼(关于站笼的知识大家可以百度)站死两千多人。

一年未到站死两千多人,这是什么概念?我按一年两千人算,平均每天站死五个半人,而书中说的是一年未到站死两千多人,由此可见,这曹州府,光每天站死的人就至少得六个人左右。

试想一下,别的官员都无能为力的盗贼案,他每天能用站笼至少站死六个人,这是什么概念?这其中能没有被冤枉的人?而被冤枉的人又有多少呢?这恐怕只有天知道。

为了一探这曹州府的究竟,老残又来到这曹州府。来后,他在驿馆住好后,便偷偷打听关于玉大人治理州府之事。

老残听来第一件事,是关于于家屯于朝栋一家的。

话说玉大老爷追拿盗贼时,见不到盗贼的踪影,便决定搜查附近民宅。这一搜,在于朝栋家搜到一包衣服,正好是人家上报的失窃物,而于朝栋家所有人对这一包东西也无法解释,只是喊冤枉。玉大人怎么可能听呢?当即就命令随从把于朝栋及两个儿子一起带走。

于朝栋及两个儿子被带到大堂上,但却仍然是只会喊冤。面对父子三人的喊冤,玉大人也懒得麻烦,决定直接把他们拉去站站笼。

因为在玉大人拉着于朝栋回府衙之前,于朝栋的二儿媳妇就先一步来到府衙外面,托了关系,找到里面的衙役,希望他们能设法救救自己的公公、大伯和男人。衙役们虽然知道希望渺茫,但还是勉强答应下来。

在玉大人命令下达后,一位衙役推说没有空站笼,玉大人掰着手指和衙役算了一下,发现确实是没有空站笼,于是他下令将最前面罚站站笼的三个人拉出来,看看还有气没气,发现这几个人还有气后,他又命衙役直接给他们几十板子。

于朝栋父子三人不得不去站站笼时,又有衙役搬来几块砖给于朝栋垫在脚下,希望于朝栋父子几个能够坚持到三天后。

果然,于朝栋还是没能熬过三天。于朝栋死后,他的二儿媳妇给他收了尸。那二儿媳妇收好尸后,又来到衙门口,她再次找到衙役,告知衙役自己的心愿,原来她想用自己的死换取自己丈夫和大伯的生机。

但那位玉大人仍然不为所动,还传出话说:谁要再给于家求情,就是得贿的凭据,不用回,直接将这求情的人也用站笼站起来。玉大人此话一出,谁还敢替他们求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家四口人就这样死去了。

老残后面又打听到一件事,是一个年轻人随口对这玉大人的酷刑发表了一点不满,就被这玉大人的心腹听到了。没多久这年轻人也被拉去站站笼去了。

还有一件事是关于一个年轻人到城里卖布的。他总共四匹布,卖了两匹,这后面的两匹,正好有一个人从其中一匹中买了五尺,另一个人又从另一匹中买了八尺五寸。没多久官差就来把他带走了,说他与一个失窃案有关,失物正是两匹年轻人手中一样的步。

话说天下怎会有这等巧合之事呢?原来是因为这年轻人知道一赃案子的内情,而且还没把住嘴往外说了,才招致这样的祸事。

因为这位玉大人这种酷吏,百姓们怒不敢言,更不敢拾遗,因为任何一点不好的言行都有可能为自己甚至是为整个家族招来横祸。

这就是我要说的路不拾遗的另一面,它不是因为治理者治理有方,而仅仅只是因为酷刑有可能落到任何一个人身上,而使得人人处于一种恐惧之中,才出现的一种反常情况。

相关文章

  •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关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出处,《礼记·礼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路不拾遗、...

  • 路不拾遗与贼不走空

    路不拾遗与贼不走空 文:我是素颜 古人有文章称道某地民风淳朴,民众正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想来如此佳地古时少有,...

  • 难忘的岁月

    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学习雷锋 天下为公

  • 路不拾遗

    昨天上午要参加女儿的家长会,所以想着骑电车去,中午是孩子大姑的生日,孩子的奶奶这两天因为看病也住在这里,于...

  • 路不拾遗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种美好的愿望可能因为极个别的人很难实现,就如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当初表姐给我介绍孩子爸爸...

  • 路不拾遗

    这是一个古已有之的成语,放在当代,或许另有一番韵味。 比如别人现在别人掉了一毛或是一块钱,很少有人...

  • 路不拾遗

    闲读《酷吏列传》,才疏学浅,多处读不懂读不通,不过常见里面出现“路不拾遗”四个字,然后那个“酷吏”就升官了。这让...

  •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我最喜欢的盛世就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司马光这样描述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

  • 路不拾遗小记

    办公室某高端大气知性女,平日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既能上讲台、育学子,做红烛奉献党的教育事业,又能下厨房、研美食,无愧...

  •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自古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生活就有一个伟大的憧憬,那就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离这个标准越来越近了。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路不拾遗的两面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cqk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