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来自家族的智慧—善行与善心

来自家族的智慧—善行与善心

作者: 哄哄007 | 来源:发表于2021-04-03 15:12 被阅读0次

    不管中国老祖宗们如何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总觉得缺少逻辑上的根据。倒是苏格拉底的"无人有意为恶”、“无知即恶”反而是一个更加值得讨论的命题。其实他老人家也给后面很多关于"善恶"的哲学观点提供了依据。所以定义什么是"善"不容易讨巧,一万个人心目中有一万个"善",但讨论"恶"更容易在不同的文化间达成共识。小时候好像谁也没有絮絮叨叨教育我们要行善,实际上,对熊孩子们估计也没啥用?幸运的是,老人们心地淳厚,从来没有因为我们时不时的胡作非为打上"恶"的标签。其实这才是"善的教育"的本质,因为孩子们的无知是正常的,成人的无知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恶",这倒是符合苏格拉底的观点。但老一辈不经意间用自己的小善行小善心影响了熊孩子们,让不张扬的"善"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而不会带来佛祖度人行善的那种压力。那种平和、不自觉和不自知,才是根本。

          前几天,80多岁的大姑无意中讲了这样一件事,在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在她小时候,家里胡同口路南园子里,有一棵几十年的大榆树,长得特别高大,几里以外都能看到。我家祖辈爱行善,每到年底,外出人员有回家晚的迷路的。为了方便他们,老人们就在大榆树最高处用绳子拉上去一盞防风灯,好让走夜路的人有个方向,年年如此。我没有问姑姑这盏灯亮了几十年,也不知道是为什么熄灭的。也许是榆树不在了,或者是老人不在了,更大可能是老屋不在了,但在孩子们心里,这盏灯会长明,在因为"无知或无意"作恶的时候,在欲望迷眼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会如康德头顶的"星空"一样,成为心中最高的戒律。这盏灯也提醒我们,善行会照亮家族的前途,无论这个善多么微不足道,都会无意中融进孩子们的记忆中,成为宝贵的精神遗产。

          我家老人们这种小善行还很多很多,虽然孩子们脑海中的版本各有演绎,但对事实的共同记忆是不变的。包括奶奶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替英年早逝的爷爷为太爷爷养老送终,帮助受到文革冲击的大姑子养育两个儿子,还时不时抽出时间帮我们几个熊孩子的各种闯祸进行"善后";姑姑们和父母在奶奶卧病在床的十年时间里,让我知道了什么叫"无难色",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平静与接纳;父亲更是善良到近乎窝囊,曾经把自己接班机会让给近亲叔叔,除了这个叔叔根正苗红,更容易通过当时的政治审查外,更主要是认定人家脑子没有那么灵光,除此之外没有机会能改变命运;作为中学的班主任,父亲对挽救半路弃学的学生绝对算得上"执念",不嫌烦地一个个追着人家父母作工作。更奇葩的是,有一户人家不知中了什么邪,死活不想让孩子读书,老爹居然答应自掏腰包垫学费,也不知道后面人家还了没有。更可气的是,正是这个小混蛋,居然把妹妹辛辛苦苦养大的四只母鸡偷偷烤着吃了。按照苏格拉底的定义,这虽然不算"以恶报善",但面对哭得喘不过气的妹妹,我清楚地记得,在心里偷偷咒过他家以后生的孩子没有屁眼。希望上帝没有听见我恶毒的诅咒,毕竟"无知之恶"还是应该原谅的。

          唠唠叨叨这些小善心小善行,是想在后一辈孩子们心里点亮老榆树上的那盏灯。其实,我那个从未谋面爷爷是有大善行的,他曾经救过两个掉入冰窟窿的孩子,可以换算成"十四级浮屠"了。但佛祖显然失察了,他老人家因为寒冬进入冰窟窿时间过长,给自己的腿部留下了无法治愈的毛病,因病早逝与救人留下的病根不无关系。在我们这一代熊孩子们眼里,最大的遗憾就是从来没有见过爷爷,也因此在生命中有了永远无法弥补的缺失。

          这一段时间父亲正远在北京住院,也因为疫情和春节原因,医院里没有了护工,我们几个孩子都没有办法陪伴,多亏了妹夫不辞劳苦,在医院日夜陪护。妹夫身兼教职和领导职务,事务繁忙家里又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却无怨无悔地陪护我父亲,这种善举让人非常感动,也自愧不如。也许,这就是老话所说的"好人有好报"吧。祈祷祖宗点燃的那盏灯能渡父亲过难关,渡孩子们走得更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来自家族的智慧—善行与善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crh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