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123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7

1123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7

作者: 安安淼淼 | 来源:发表于2022-11-22 21:05 被阅读0次

11月12日开始阅读华杉讲透《资治通鉴》7 ,11月22日读完。

这一本时间线是公元125年–公元187年,共63年;是51-58卷,共八卷。是东汉汉安帝刘祜、汉安帝刘祜、汉少帝刘懿、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时期。东汉在走下坡路了。东汉之亡,祸始于桓帝、灵帝,而溃烂于献帝。读历史,我们能读到很多古人的智慧,而古人的智慧,往往在现代管理学中都有对应的方法,要结合起来学习,就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

摘几点记录。

一、工作

1.不要急于“就问题解决问题”。这里有两点我们需要学习:第一,不要急于“解决问题”,特别是不要急于就问题解决问题,因为解决问题的举措,往往会制造出新的问题、更大的问题,这制造出的问题,往往比原来的问题还大一百倍,那还不如不解决。第二,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到问题发生的“真因”,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然后从真因入手,才能解决。

这是一个管理学问题,相当于丰田生产方式的“五个为什么分析法”,一件事情的发生,一定有它的原因,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连问五个为什么,一直穿透到其真因——根本原因

2.人性让人“为了反对而反对”。如果你想制造出你的敌人,你就给工作提建议,任何一点小小的建议都行,反对者就会像快闪族一样,从地底下冒出来,以各种各样你意想不到的理由反对你的建议。

为什么呢?他们反对的原因,都不是他们嘴里所说的理由,而是人性。

首先,他们对你的建议能否成功,并不感兴趣。或者说,并不希望你获得成功,因为任何一个比他们成功的人,都是他们的敌人。任何一件不是因为他的功劳而可能获得成功的事,都是他要极力反对的。

其次,为刷存在感而习惯性反对。因为赞同你的意见,就是他没有“自己的思想”了,唯有反对,才是他存在的价值。越是反对,越是体现自己忧国忧民的忠诚。

最后,你的建议要求做出改变,而他也在被改变的范围内,他不愿意改变。或者说,采纳你的建议,就要制订行动计划,其中一些行动任务,必然会分配给他,而他懒惰,不愿意增加新的工作。

3.领导者要学习张居正的“宽严之道”。什么是宽?什么是严?后世之论治者,对宽严二字的意思,并没有搞清楚,所以说得都不对。所谓宽,并不就是放纵松弛,也包含了敦厚宽大,赦免失误,去除烦苛的法令,这个叫作宽。严呢,也不是刚猛暴戾,而是励精图治,整顿纲纪,齐明法度,这个叫作严。宽中有严,严中有宽,就像春生秋杀,相代而成一岁之功,雨露雪霜,并效而行天地之化育。二者缺一不可。

4.能同甘共苦是领导力的体现,也是团队凝聚力、战斗力的体现。领导不是发号施令和决定奖惩就行,如果是那样,就太容易了。领导是带头人,万事都要率先垂范,如果有劳苦,就要与大家共苦;如果要享受,就带着大家一起享受享受。这就是同甘共苦。同甘共苦,是人人都熟悉的词,但是要知行合一,就没有那么多人知道了。

5.领导可以平易近人,但不能骄纵下属。“士卒可下,而不可骄。”你可以平易近人,礼贤下士,但不可骄纵下属。恩以养士,谦和待人,这叫“可下”;制之以法,这叫“不可骄”。又,唐代大将李靖说:“畏我者不畏敌,畏敌者不畏我。”怕将领的,不怕敌人;怕敌人的,不怕将领。所以将领一定要比敌人更可怕。

二、学习

1.“笃信好学,死守善道”是学习的核心态度。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不管你选择学什么,核心就是这八个字。

笃信,是深厚牢固,深厚、牢固、坚定地相信。比如学《论语》,你必是对孔子的思想,深厚牢固地坚信,那你才学。如果只是为了“提高国学素养”,那你最好不要浪费时间。提高素养,听起来跟增加谈资差不多,浅薄无聊。

守死善道,不守死,则不能以善其道。

你学了这道,就要践行,按这道去做,死而后已。所以你不能根据形势变化而灵活调整,那就不是坚持原则了。我就行我的道,除非我死了,那才能停止,其他任何事,都不能动摇我。

2.读书而不去体会其中的思想,就是一种玩物丧志。读书也可能是一种玩物丧志!为什么呢,看你怎么读书,以及读什么书。

为什么呢?读书求背诵,还要“倒背如流”,那是为了表演,不是真正去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也说过这个问题,他说:“哪个要你背得?是要你晓得。你若背得,未必晓得。你若晓得,未必背得。”

这是讲怎么读书,不是徒事讲说,而是学以润身,学到自己身上去

那么,读什么书呢?读圣贤书。因为读书是因为自己有志向,一旦胸中有志向,王阳明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只在那痛上,根本顾不上别的。

三、生活

1.理性是判断是非的标准。人性的弱点是,时常被感情的好恶所左右,而不能以理性的是非为标准。

评判是非时,要避免以好恶为标准。《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讲到修身在于正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修身之道,首先在于正心,心不正,情绪有偏倚,行为就不正。心中有所忿懥,有所恐惧,有所喜好,有所忧虑,都是心不正。

我们评判是非,往往都是被自己的好恶所左右,就是心不正。

2.对人过分的好就是害人害己。我们时常会有这样的感情,想要让我们的亲朋好友过得更好,但是,当这种感情和恩赏超出了他们的本分,也就改变了他们的预期和欲望,让他们变得欲壑难填了,就像“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一样,最终害人害己。

3.天下权势,天下英雄,在生命面前,也有一种无力感,虽然“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但是往往上天就只给五十年

梁商唱《薤露歌》,薤[xiè]露歌,是一曲挽歌,词曰:“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薤,是一种草。那薤草上的露珠啊,转眼就没了,但是明早又会再回来,但是人死了,就永不复还!

曹操唱《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也是将人生比作朝露。

日本战国英雄织田信长,一生最爱唱的歌就是《人生五十年》:“人间五十年,与天相比,不过渺小一物。看世事,梦幻似水。任人生一度,入灭随即当前。”

4.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一切都要不断获取。世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和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之间的距离。我们还是重复那两句老话:“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一切都是难能可贵;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一切都需要不断获取。”

5.树立原则并不难,难的是始终遵守原则。《大学》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道先后次序,就接近大道了。这句话可以说是儒家所有思想的基本原理,就是先后次序。先后次序,就是选择的原则,决策的原则。但是,确立原则并不难,难的是始终按原则去做。要始终按原则去做,就要对事物运行的原理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这才能知行合一。

家人和朋友,谁先谁后?没有一个人会说朋友在先,但是,在实际选择的时候,人们往往就会去应酬一个莫名其妙的朋友,而不回家吃饭。你说是为了工作吗?也没什么工作,就是一些盲目的应酬,甚至自己也不想去,只不过是人家来约,就不好意思拒绝。就算是要拒绝,也是找一些其他理由借口,不能明明白白地说:“不好意思,今天我要回家吃饭。”

6.君子小人,本来人人都有君子的一面,也有小人的一面。我们通常都假定自己是君子,别人是小人。就算如此,或许只是你君子的一面多些,他小人的一面多些。我们对自己,对任何人,首先是体现自己君子的一面,然后是激励对方君子的一面,不要把别人往坏处推。你当他是君子,他君子的一面就转向你。你当他是小人,他还要展现他的恶,要你好看!

7.君子不轻易显山露水,小人则喜欢卖弄。《中庸》说,君子衣锦尚絅,穿着锦衣,却套一件麻衣在外面,不要显露出来。所以,君子之道,闇(同“暗”)然而日章,不显山露水,但是,时间越长,越会彰显,且为天下所尊,因为里面是锦衣嘛。而小人呢,如黄允,有十五件不可告人之事,就是里面有十五件破衣,而外面薄薄地套了一件锦衣,随时露馅。

8.做人要居上不骄,居下不倍。居上位之道是居上不骄。居上位,便兢兢业业,尽那为上的道理,不可恃其富贵,而至于骄矜。居下位之道,是居下不倍。倍,是违背。居于下位,便要安分守己,尽那为下的道理,不要自干法纪,违背上级。

居上不骄和居下不倍是配套的。在下级面前不骄肆的人,在他的上级面前也必然本分。相反,对下级骄肆的人,对上级也必然违背,因为他的理念就是上一定欺压下,下一定期瞒上。

9.《诗经》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是明哲保身的成语出处。明哲,明是明于理,哲是察于事,就是既明白理,又明白事。人们往往只明白理,不明白事,这在国有道的时候可以,在国无道的时候,就很危险。

明哲保身,这保身,不光是苟且偷安,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不同流合污,不跟着做坏事,保持自己的清白,这是底线,你要做坏事,那我是宁死不屈。第二层,才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第三层,是以待天时,是为国家保存忠良,到新君即位,国家有道的时候,还得靠人干活呢!

10.“好好先生”并非真好人。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人不鬼说神话,跟谁都亲热,跟谁的立场观点都一致。因为人们的立场观点是不一致的,如果他跟谁都一致,那他一定是欺骗了其中一些人,或者欺骗了所有人。

而如果一个人,他对谁都附和,跟谁都一致,他图什么呢?他肯定有所图,无非是欺世盗名,想要谋利。

一个人,他应该立场坚定,形象鲜明,表里如一,一以贯之,始终不变,这样,与我志同道合者,我们一起来!与我道不同者,我们敬而远之,这才叫个人。见谁都想取悦,或者色厉内荏,只要有利益他就能妥协,孔子说,德之贼也,那是贼。

11.仪式没有了,那么文化精神也会消失。“礼有烦而不可省者,此之谓也”。有些礼仪,虽然烦琐,但是不可图省事去掉。这个问题,对我们今天有很大现实意义,因为我们是越来越没有礼节仪式了,大家都图省事。而礼节仪式没了,慢慢地精神也就没了,文化也就没了,本质也就没了。

相关文章

  • 1123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7

    11月12日开始阅读华杉讲透《资治通鉴》7 ,11月22日读完。 这一本时间线是公元125年–公元187年,共63...

  • 毕业第1652天分享

    第1652天锻炼,今天看《华杉讲透《资治通鉴》9》和《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0》,处理杂事。 ——每天一文:“《罗...

  • 2020年四月份书单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2、3

  • 好书记录v20190217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华杉讲透论语》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 《华杉讲透孟子》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 #华与华书房#五个儒家论【1】忠

    前天写完了《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完成了我写儒家经典注解的计划。《华杉讲透论语》去年已经出版,《华杉讲透孟子》今年三...

  •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大家好,我是李方超,今天给大家分享的第六本书是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这本书讲的是从周纪一(公元前403年)到秦纪...

  • 读史的两条主线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摘录2:卷第一 周纪一 《资治通鉴》开篇头两节,用心良苦,开篇立意。第一节讲礼制名器,这是...

  • 《华杉讲透论语》

    《华杉讲透论语》 ...

  • 读书《华杉讲透<资治通鉴>》自序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自序:摘录 1.正如宋神宗在为《资治通鉴》御制序言中所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我...

  •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I

    本次读了本书的前三部分 ,如下为本书的重点故事以及总结。 《资治通鉴》开篇头两节,用心良苦,开篇立意。第一节讲礼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123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csa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