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大意是,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要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死了,要观察他的行为;对于他父亲那些合理的理念,若他能长期地不加以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这段话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什么借鉴意义吗?我咂摸了半天,一时无解。又翻阅《华杉讲透论语》,读了华杉老师的解读,茅塞顿开。
父亲(父母)还在世的时候,与父亲(父母)相关的一切家庭事务、人际交往等,都是父亲说了算,所以看不出子女的行为,就看他们的志向;当父母过世后,子女会如何待人接物,此时就可以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
华杉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亲身体会,他说:“这家里院子是父亲所建,……,终身居住在这里,缅怀他。父亲喜欢的家具陈设,继续使用。父亲生前资助的亲友,继续资助。父亲生前的朋友来家里,必像我父亲在世时一样对待他。”
他说:“双亲在世时,我能尽孝,不在了,不也一样尽孝吗?”
读了华杉老师的讲解,我懂了,孝敬父母,生前该奉行,死后也一样。
疫情居家,一起读读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