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在北京出差,前些日子带着儿子去了趟北京,在北京带他们游览了天安门,故宫,长城,鸟巢,水立方等景点,上周我和儿子聊天的时候说:哪天有空了我在带你去北京旅游吧,去看看北京的景点,儿子一脸疑惑的说:北京的景点我都看过了呀,北京不就是有天安门,长城,故宫,鸟巢和水立方吗?我都转了一遍了,听了之后我哭笑不得,真是应了那句话,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不是叶子不同,而是人们看叶子的眼光不同,儿子眼中的北京就这么几个景点,我眼中的北京还有颐和园,还有博物馆,还有圆明园...... 可能随着我的认知的增长,我眼中的北京还会不断的变化。
为什么看待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结果呢?这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图式不一样,图式:过去的知识经验所形成的网络,也可以理解为图式就是心中的一个地图。我们所有的认知,行为都受图式的控制,我们只能看到图式中有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无法看到我们认知以外的事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看到的北京和我儿子看到的北京是不一样的原因,因为我们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不同,小的时候我眼中的北京就只有一个天安门,随着我们的知识的积累,北京变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美。
老百姓口中经常说的一句话: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大概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学习知识的时候也有这个感受,刚开始学的时候,还没入门的时候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感觉什么都懂了,殊不知这个时候我们是还没有感受到他的难度,正式处在愚昧之巅的状态,是因为我们的图式中对这部分知识是完全空白的,所有才产生了什么都会了的错觉。当继续往下深入学习的时候,会感觉越学知道的越少,越学越发现自己的孤陋寡闻,这是因为我们心中的图式在不断扩大,图式扩的越大,我们看到的世界越宽广,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这时候可能会进入一个绝望之谷的状态。再往后自己就对这件事产生了意识,会意识到自己知识的欠缺和不足,意识比知识更重要,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才会刻意的去补足自己的不足,下一步会进入爬坡之路的状态。当再一次觉得自己都懂了的时候,这是可能才是真的懂了。
所以当我们的意见和观点和别人不一致时,先别着急纠正别人,也别着急否定自己,每个人只能看到自己认知以内的事物,认知不同所以看到的事物也不同。莫与朝菌蟪蛄争辩,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的图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