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王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三三六年)
邹人孟轲见魏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善。”
魏惠王一上来就直接说利,孟轲(即孟子)也是看出来魏惠王不是一个仁义的人,所以先教他怎么做人:做人特别是做领导人,仁义应当放在利之前。
初,孟子师子思,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何以见得孟轲看出魏惠王不是一个仁义的人呢?因为在孟轲向老师子思学习的时期,孟轲曾经请教过子思:领导人管理百姓需要最先考虑什么。子思说要让百姓得利。孟轲当时还不太理解,他认为君子教导大家也就是仁义,为什么老师居然说最先考虑的是利呢?子思进一步说,领导人不仁不义的话,百姓都会学坏,也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对国家,对人民是最不利的事情,易经中解释利和义是统一的,也就是说建立在仁义基础上获得的利才是真的利,就像说财一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利是有仁义作为默认前提条件的,就像说财的前提条件是取之有道一样,脱离前提条件的利不是真的利,脱离前提条件的财即不义之财不是真的财。
所以,对于魏惠王当时轻蔑的态度开口就谈利,孟轲是看出来魏惠王并不知道利应该是建立在仁义基础上的,他在舍本逐末的追求利,于是孟轲要跟魏惠王先谈谈利的根本是仁义这个问题。
臣光曰: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对梁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
司马光特意对比这两段对话的原因也是他认为仁义的人知道基于仁义获得的利才是真的大吉大利,而不仁义的人所理解的利则是脱离仁义这个前提条件,或许是通过坑蒙拐骗获取的看上去是利的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