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从武汉奔赴天津,历经1227公里,就为了去现场听一场许巍的演唱会,在周边很多的朋友看来,“it's crazy”,觉得一向不把谁放在眼里的我开始追星了。我对他们的教导只是笑笑没有理会,行程照常。
演唱会现场,那声在耳机里陪伴我无数个夜晚的熟悉的声音响起的时候,我耳边回荡着阵阵欢呼,掌声雷动。我就默默地坐在那里,也没跟着大家一起起立,好像这件事情跟我无关。同行的朋友好奇地问我,你不是挺喜欢他的吗?怎么一点反映都没有呢?我说,他的歌不错,羡慕他有一帮这么合拍的音乐团队,所以来听听现场版。那一年他为了他《此时此刻》的专辑巡演,这张专辑里面的音乐就像我那个时候的心境--平静、温暖。
开始听他的歌是在2013年,那一年从武汉到广州,从广州到厦门,从厦门到深圳,再从深圳到武汉。做网站、看海、做淘宝、摆地摊、开店、失业、失恋、送快递。似乎那一年过得异常匆忙和急促,让一个刚离开学校不久的我在那么短的时间里颠覆了对亲情、爱情、友情的认知。我晚上都会有听歌的习惯,一次无意中听到了许巍的《故乡》,竟然留下泪来。故乡就像是人生的灯塔,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处,他都会在那里,指引着你,她是心中最初的梦想和前进的动力。在网络音乐火爆的年代,听到这样能让人感同身受的声音就像突然有了力量。在那些最寂寞和不得不流泪的晚上,即使连自己都在笑自己傻,依然拔出怀中的长剑,刺痛自己、提醒自己、勇往直前,直到现在。
后来《那一年》、《时光》、《曾经的你》、《少年》……这些歌伴随我度过了许许多多个日日夜夜,在那些黑暗无助、躁动不安的岁月,嘶吼着、回忆着,很多事情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它们就像是过眼云烟,云淡风轻。听到《我们》的时候让我懂得了珍惜,珍惜着周边那些温暖的朋友和每天的阳光。因为他我重新捡起了吉他。
在同事面前我很少提起我喜欢许巍的音乐,在广州做广告的那一年,一次聊天中一个同事得知我喜欢许巍的歌曲,一脸鄙夷,听的音乐这么文艺。说完后还向周边的同事传递着他对于“文艺青年”的定义,他翻出他手机里的歌单,流行音乐和英文歌居多。我笑了笑没理会他们的嘲弄。被嘲讽是“文艺青年”的人不是一个两个,起初我挺抗拒,之后就选择不理会,因为我觉得好的音乐会让人感同身受,走进耳朵里只是声音,走进心里才是艺术。之后我离开了那家公司。
许巍的音乐陪伴着我一直前行,直到我慢慢地不再需要它。
人们说之后的许巍变了,他变得有钱了,变得不再摇滚,变得不再愤怒,整天扯些“爱”和“温暖”之类的。然而,我能接受他的改变,因为我感知到了他的“成长”,就像我从一个在乎人们说三道四躁动的少年变为现在只关心亲人朋友和生活的稳定青年。如果许巍一直保持着愤怒和呐喊,说不定他早就退出了这个圈子,在《那一年》之后,许巍穷困潦倒到已经开始怀疑人生,有了自杀的念头。当然对于大多数吃瓜群众而言如果许巍退出音乐圈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损失,只是又多了更高逼格的崇拜对象,就像梵高、海子、海明威那样。
现在听得较多的音乐是指弹、钢琴曲和配乐,偶尔也会听一下许巍的歌曲,每个时间段都会听出不同的感觉。我依然爱着他的音乐,只是我不再在躁动孤独的岁月依赖它。那些说许巍变了的人,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成长”。许巍的《故乡》永远是许巍的《故乡》无论我是否听得潸然泪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