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在哈尔滨,首届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期间,三家业内公认第一梯队民营火箭公司中的两位CEO受邀,向所有航天业界同仁分享了各自公司与火箭的发展情况。
一位是蓝箭航天CEO张昌武,会后还接受新华网专访,讲述了“这是发展民营火箭最好时代”。一位是零壹空间CEO舒畅,在之后的先进技术研究性飞行试验论坛上畅谈了“中国民营商业火箭的发展历程”。
还有一位没来的是星际荣耀董事长毛洪涛。半个月前的4月5日凌晨,星际荣耀的亚轨道火箭双曲线一号S在海南首飞。
当年,张昌武和舒畅组建公司开始研发火箭时,毛洪涛还是航天体系内某院所的技术骨干。论名气,毛洪涛在航天业内知名度最高,虽然公司成立最晚,但首发火箭最快也在情理之中。不过谁也没想到,2018年会成为中国商业航天民营火箭发射元年。
除了星际荣耀已经发射飞行高度100km的亚轨道火箭双曲线一号S,零壹空间在5月17日也首发了最大飞行高度38.8公里的探空火箭重庆两江之星。第一梯队的另一家蓝箭航天,则计划在2018年10月首发入轨火箭蓝箭一号(LS-1)。
这三家第一梯队民营火箭公司,目前新一轮的预期估值均在20亿元人民币以上。当然,这三家现阶段估值合在一起,距离SpaceX的250亿美元估值还是天壤之别。
01
2018年2月8日是SpaceX的一大里程碑。马斯克的这家私营公司成功发射了现役最强运载火箭重型猎鹰,并实现了火箭的重复利用,做到了各国政府都未能做成的事情。马斯克自己披露,重型猎鹰项目的总成本约为5亿美元。这比NASA的同类项目成本低了整整一倍。
要知道在2006年,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各出资50%成立的美国联合发射联盟(ULA),垄断了美国发射市场,以贵得离谱的价格为NASA、美国国防部和其他需求方发射火箭。发射一颗卫星的价格是中国长征火箭的5到10倍。
于是NASA开始扶植SpaceX。虽然SpaceX在2008年才成功首发猎鹰火箭,但其实在2005年5月就被美国国防部授予了1亿美元的采购合同,还是一份不确定交付时间,不确定交付数量的IDIQ合同。2006年开始SpaceX拿到了NASA的合同,然后源源不断获得注资和NASA的技术转移,之后在2014年就真正实现了盈利。
NASA曾经的首席科学家约翰‧麦斯‧格伦斯菲尔德(John MaceGrunsfeld)分析得很清楚,SpaceX看起来很像NASA的承包商,但却没有大批的股东。因此相对于其他大公司,SpaceX在决策时非常灵活,可以倾全公司之力去冒险,而更大的风险带来了高额的回报。
后来SpaceX不断通过花式营销吸粉无数,再从政府和VC拿钱,收购团队,发射重型猎鹰火箭,于是就有了现在响亮的名声和宏伟的计划。SpaceX的成功真正印证了一句话:只有疯狂到以为自己能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虽然这深深地刺痛了每一个中国航天爱好者的心,但却要感谢马斯克和他的SpaceX,激励了中国民营火箭公司,让他们纷纷用实际行动进入大众视野,也让2018年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史上最应该被书写的一年。
同样的逻辑,中国的民营火箭公司,能否达到SpaceX的高度?
毛洪涛说得很直接,国内的民营火箭公司目前还都是小学生水平。今年上半年成功发射的两枚民营火箭只是不能入轨的亚轨道火箭。
这位2017年跳入商业航天浪潮中的体系内壮年技术骨干,在离职创业前的那天,拿出了一张磨得破破烂烂的纸条,上面列有七八项他当初设立的目标,他逐一说明了每个目标超额完成了多少。
这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毛洪涛对自己的苛刻要求,也由衷相信这位舍掉了自己24年工龄,雷打不动把方便面当早餐,非常不在意自己生活的人,一生可能只执着于航天这一件事。
同样,毛洪涛还是改不了多年养成的手里把玩打火机和烟的习惯,就像他办公室南墙上挂着的“大干90天,确保再飞圆满成功”的横幅一样。他的心里还有一些路径依赖,对于原单位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索性继续贯彻,直到发现更合适的办法。
但转变也是有的,或者说必须的。创业后的毛洪涛,开始更多的思考市场需求、报价、成本控制、技术方案实现难度这些现实的问题,目标就是在商业发射市场立足。
毛洪涛承认,对于火箭而言,有了把卫星、货物、人送入轨道的运载能力,火箭才能真正产生商业价值。因此星际荣耀计划进一步在2019年和2021年继续发射双曲线一号和双曲线三号两型火箭。
不知道毛洪涛是否会在办公桌上贴个纸条,“让我们悄悄超过SpaceX”。
02
与毛洪涛从航天体系内离职创业,受到资本的追捧不同,零壹空间的舒畅最初四处碰壁。2015年初的一个冬夜,在又一次被投资人泼了冷水后,情绪激动的舒畅在出租车上给爱人打电话:“他们凭什么说民营火箭是不可能的!他们真的做过调查吗?”
好在舒畅是做投资出身的,有较好的人脉和经验。在零壹空间创立后不到一年,便拿到了天使轮融资。说起来有些意外,舒畅开始只是想投资一家民营航天公司。找了一圈后发现,这个市场并没有这么一家公司,于是便决定自己来做。
航天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上至卫星,下至零部件生产,而火箭作为运输工具,正是承接上下游的核心环节。掌握了运输火箭这一环节,便等于掌握了航天的“入口”,这正是零壹空间投身民营火箭的原因。
SpaceX的成功也给了舒畅启发,让他充分看到了商业航天的价值。相比于过去以军事、政府为主的航天产业结构,如今商业航天的生命力被SpaceX这样的商业火箭发射一次次地激活,这是对民营火箭公司最大的借鉴意义,也是最大的信心所在。
但其实,舒畅的内心更想做一个像华为这样的公司。就是埋头苦干,会把技术做到极致,在一些细分的领域,能成为中国乃至国际上的优势企业。因为他并没有登陆火星这样的想法。
之所以说更像华为,是因为华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什么宏大的愿景,但却悄悄地把技术积累得非常深厚。这也更符合舒畅自己的性格和零壹空间这个公司的基因。
“形势逼人强”,从1个人,到现在140多人,三年多来,零壹空间团队不断拼搏进步,但不得不说,政策的变化才是推动商业航天发展的最大因素。当舒畅2015年开始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国内还是一片空白。
尤其在追求几位技术人员的时候,比舒畅当年谈恋爱还要苦多了。追了几十个人,每次都被拒绝,而且有些人会跟你谈得非常深入以后,就在领证的那一天,他突然跟你说不行。
他们觉得民营火箭公司太难了,舒畅自己也知道确实很难,但是更多的是告诉他们,商业航天现在虽然难,但是它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要抓住这个历史潮流。
对很多航天体系内的人而言,这是放弃终生的铁饭碗、金饭碗,来趟一条充满荆棘的路。所以很多人拒绝了,不下四五十次,这让早期寻找团队的舒畅生不如死。
为了追求现在的技术合伙人,很长一段时间内,舒畅每天在对方家附近的咖啡厅里点一杯牛奶,就这样两个人整整谈了半年。一遍遍论证人才、政策、资本的可能,终于对零壹空间的未来战略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间接有了今年的火箭首发。
舒畅承认探空火箭重庆两江之星只是很小的一步,但象征意义很大。毕竟这是零壹空间第一次造出了自己的火箭、第一次在政策上走通、第一次在资本上投入、会获得一定的估值回报,这些全都是第一次。对于培养团队的信心,包括培养想进入商业航天领域的技术人才信心,都有很大的意义。
未来的路还很长,坚持了三年多的舒畅,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事情要去探索,比如液体发动机研制计划正在论证中。
03
同样坚持了三年多的,还有蓝箭航天的张昌武。凭着对航天的热情和对资本的嗅觉,2014年下半年,他和朋友开始了调研,内容包括国内航天技术人才储备、供应链体系的开放程度,以及国际市场对来自中国的运载火箭企业的看法等等。
结果却不容乐观,国内运载火箭的人才、核心配套等都掌握在航天体系的院所单位里,能否向民营企业开放是个大大的问号。
好在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接连出台,再加上一批极具创新活力的国际商业航天公司迅速成长,给了张昌武坚定的信念。火箭技术本来就是军民两用技术,既然国外市场能诞生民营商业化运载火箭公司,中国市场也一定可以。
拿定了主意,出身金融行业的门外汉张昌武,通过在航天领域工作的家人了解市场需求后,就有条不紊的开展了起来。火箭行业在国内外都是卖方市场,其商业模式相对简单,通过制造研发火箭并联合发射场、测控等合作伙伴为下游客户提供火箭发射服务。
不过,原计划通过采购固体发动机,率先组装发射固体亚轨道火箭的蓝箭航天,跟供应商进行了长达一年的交涉,但供应商最终决定不向民营公司出售固体发动机。
这让张昌武意识到,只有自主研发出安全可靠的大推力发动机这一火箭的心脏,民营火箭创业公司才有护城河可言。蓝箭航天决定将研发自主可控的液体发动机作为未来业务重点,越快越好。但是与决心相伴而来的是困难。
最大的困难就是找人。原来蓝箭航天的液体发动机团队只有两三个人,负责前期技术储备。2016年下半年,张昌武开始加快组建液体发动机团队,几位知名“技术大脑”的加入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才。半年后,蓝箭航天终于拥有了一个完整的液体发动机团队。
困难远不只找人,一路走来,质疑和轻视从来不曾远离张昌武和他的团队。但他说火箭建造是个缓慢的过程,急不得,除非有十足的把握,否则不会对外公布任何东西。即使SpaceX也是在创业第六年,经过3次发射失败后才成功发射第一枚运载火箭的,于是一门心思搞研发。
直到今年7月5日晚上,蓝箭航天即将在水立方举办液氧甲烷液体运载火箭发布会。
相比固体发动机,液体火箭发动机具有安全可靠、比冲性能高、启动工作平稳、易于批量生产、可重复使用等诸多优点。目前国际上主流的、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动力系统,均采用液体发动机。
推进剂方面,蓝箭航天选择的液氧甲烷方案,成本相对低廉。如SpaceX新款的Raptor(猛禽)、蓝色起源的BE-4,都是液氧甲烷的新型推进剂发动机。
张昌武之前曾向媒体表示,2018年蓝箭航天最大的目标是试验成功自研的80吨级液体发动机。不过蓝箭航天的首发火箭,可能还会是计划在2018年10月发射的入轨三级固体运载火箭,希望7月5日能得到准确的答案。
这两年马斯克的SpaceX及Starlink(星链)计划被当成商业航天的教科书,翻来覆去地讲。但中国民营火箭公司的故事,也就仅仅这三家第一梯队公司还能让人有些印象,算不上被外界熟知。
04
比起一向高调的舒畅,张昌武和毛洪涛此前都比较低调,直到今年才逐渐接受了媒体采访。不过这三位民营火箭公司的创始人,都在瞄准中小型火箭,目标为低轨卫星组网补网提供更可靠和更经济的运载火箭。
目前,400公里至1000公里的近地轨道半径仍是潜在的最大商业航天市场,火箭能否适应卫星的载荷需求,包括轨道倾角、稳定性等一系列核心问题,终将证实中国民营火箭的可靠性与商业前景。
其实,火箭发射是一项风险性极高的商业活动,如若发射失败,炸掉了,分分钟就会烧掉上千万美元。但在美国,就是有人敢玩火箭,并且玩得起,这背后是一群对人类有宏大愿景的企业家和投资人在支撑着。
对于卫星互联网来说,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卫星星座,都需要发射上千颗通信卫星,组成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星座,才能建立一个覆盖全球的5G卫星网络,提供经济实用、快捷方便的宽带网络和服务。
而这,一定少不了民营火箭公司兄弟们的火箭支持。
2018年,星际荣耀、零壹空间的首发火箭相继发射,虽然都是亚轨道火箭,也都凭实力迈出了民营火箭的第一步。接下来,就看蓝箭航天的首发入轨火箭了。
这篇文章的标题说这些民营火箭公司距离SpaceX,就差送互联网卫星入轨了,其实只是一个美好的期望,毕竟现阶段连SpaceX的影子也追赶不上。但不远的将来,在将一颗颗互联网卫星成功送上太空的时候,或许就真能跟上SpaceX的脚步也说不定。
就等你们了,中国的民营火箭公司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