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商隐的诗

作者: 雨落圆荷 | 来源:发表于2018-06-20 12:57 被阅读30次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那次,贾母带领众人在藕香榭的荇叶渚划船,时已秋深,湖里的荷花凋残,贾宝玉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拔去?”林黛玉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年少时读红楼,一直不理解林黛玉为何不喜欢李商隐的诗,李商隐的诗深情绵邈的风格不正合林黛玉的性格品味吗。如今年龄渐长,学问有所精进,也稍稍有了些阅历,仔细端详,方知此中大有深意。

读过红楼的人都知道,林黛玉前生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时有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草得以久延岁月。后来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只因未酬灌溉之恩,故其五内缠绵郁结。神瑛侍者动了凡心,下世为人,绛珠仙子便也下世为人,要把一生的眼泪还他。这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前盟。绛珠仙子前身为仙草,后修成女体又“饥则食密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所以书中的林黛玉有一种风流婉转,弱柳扶风的仙气,贾宝玉第一次见到她便称赞“神仙似的妹妹”。因为有前世姻缘,林黛玉和贾宝玉在朝夕相处中产生了爱情。可是在封建社会,自由恋爱是不会被家长允许的,而且女性更是没有人权,她们的命运完全取决于嫁给什么样的丈夫,遇到什么样的公公婆婆。可是她们不能做主自己的婚姻大事,结婚前连丈夫的面都没见过,何谈了解他的为人和性格,如果不幸嫁给一个人品不好的男人,她这一辈子就只能当怨妇了。就算有少数幸运的女性能够婚后得到丈夫的喜爱,夫妻关系和谐,但封建家庭中,夫妻恩爱不能保证婚姻长久,决定婚姻的不是夫妻二人而是家长,所以才有陆游和唐婉的悲剧,更早的还有《孔雀东南飞》。林黛玉通体文人气质,孤标傲世,目无下尘,不懂得察言观色来改变自己,做一个贤惠懂事的女孩。她由于失去双亲,无依无靠地寄居贾府,所以对人情冷暖特别敏感,内心还有强烈的孤独感和对前途命运的忧伤。聪明的林黛玉在贾府小心到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可是仍然有一些薄情的长辈和势力的下人嫌弃她,尽管碍着贾母的面子,不敢对她怎么样。她饱读诗书,知道很多才女为情而死的故事,这不能不更加重了她对未来的恐惧。而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虽然贾府上下都认为他们是一对,但二人最终不能成就姻缘,林黛玉的结局是泪尽而逝,她下世为人就是要还泪,所以林黛玉总是每天非要哭一会才算完了一天的事。她的眼泪是有定量的,会越来越少,所以她会说“近来只觉得心酸,眼泪好像比旧年少了”,这是人间的林黛玉离大限不远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情也是非常纯的,她把整个心都托付给了爱情,而越是深情,就越是加重她的忧伤,而她“情情”的性格又使她明知道爱情无望仍然苦苦缠绵。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合她的感情。李商隐的身世和林黛玉有些相似,也是幼年丧父,贫寒无依,而后又因为单纯不懂得政治的黑暗陷入牛李党争的夹缝,一生不得志,年仅四十五岁就去世了。悲剧的时世、家世和身世造就了李商隐的悲剧性格,他和林黛玉一样敏锐纤细,多愁善感,内向缠绵。李商隐的爱情观也和林黛玉相似,这样的爱情往往是镜花水月,可是李商隐明知道无望仍然执着地一往情深。“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这显然是一对相爱的男女无法接近,只能以目传情。林黛玉和贾宝玉也是如此,在大观园没有父母的管束他可以经常去找林黛玉,但也要时时防着一些小人。后来王夫人借着抄检大观园赶走了贾宝玉喜欢的晴雯、芳官、四儿,而这几个女孩子都有林黛玉的影子,显然是借机发泄对林黛玉的仇视。贾宝玉也被挪出大观园,从此以后他们就只能在向长辈问安的时候见面。“直到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也是相爱而无缘结合的痴男怨女们的写照。李商隐的爱情诗除了抒写爱情体验,还蕴含着更广阔的人生体验。爱情受到阻隔的种种悲剧心理,追求无望的幻灭感,可望不可即的怅惘。以林黛玉的敏慧,读这些诗句一定能体会到这种种悲剧的身世之感和人生体验。林黛玉也是个诗人,本身也具有不为世人认识的悲剧性,她只能带着才华死去。林黛玉的前生是绛珠草,后又是绛珠仙子,所以她有一种高远澄洁又孤寂的心灵境界,对宇宙人生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李商隐的《嫦娥》、《锦瑟》也是他各种悲剧心灵感受的结晶。林黛玉对自己的命运有一种渺远的预感,“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冷月葬花魂”更是一语成咒。李商隐的《落花》的最后一句“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也透露出一种幻灭感,所以林黛玉并非真的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只是一读他的诗就会有一种恐惧感。林黛玉和李商隐其实可以算是知音,这种惺惺相惜的同病相怜之感也会让她更不忍读李商隐的诗。所以说曹雪芹真的很高明,林黛玉的这句话也是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她的结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07fcbc1f5c97:看到过一个知名文人把红楼梦和离骚相提并论,咋一看感觉的很奇怪,感觉红楼梦虽好,但还没有达到离骚对整个社会评点的大气,然而仔细想想也许红楼梦确实和离骚是一个性质的,只是由于社会环境因素,没有进行直接评点,而是把自己观点隐藏的在故事情节之中。
    那么这就引出一个问题,离骚里主人公周流求女的女性显然是文学隐喻,不是真实存在的人,那么红楼梦里女性是不是真实的呢?
  • 援翰写心:非常到位
  • 初缱绻:嗯,写的不错,注意分段
  • 西坡公子:分析的非常到位,写的也好。
    只是提一点小小的建议,注意一下分段,这样阅读体验会更好。

本文标题: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商隐的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czt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