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把时光穿越到一千一百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中唐时期,在一个地名叫和州的小县城的城中,一间破败的茅草屋内不时的发出悦耳的琴鸣之声,兼有吟咏相合。听,“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各位见到这些文字当不会陌生的,教科书里都学过的,是的,它就是刘禹锡《陋室铭》里的词句,想来对刘大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非凡的文采很是艳羡吧。
可是艳羡完精神世界的富足后,那么现实苦逼的生活环境,每天还是都要面对的啦,那么一代诗豪至此的原因是什么呢?且慢,让我给各位慢慢道来也。
所谓今日的果必有前时的因,今日的因必将有来时的果,那么我们就来扒一扒这前因和后果吧。
刘禹锡生于公元77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老爸刘绪曾在江南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官(用今天的话来说刘禹锡也算是小官二代了),刘禹锡随老爸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
自古英杰看少年,刘禹锡也不例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了(家庭的熏陶还是很重要的啦),聪明加上勤奋好学,自然就讨人喜爱啦。
在诗才上的声明远播,随后受到当时著名的诗僧皎然和灵澈的熏陶指点(对小小年纪的刘禹锡可以说是荣耀倍至啦)。
时光飞逝,一晃十九岁了,鱼长大了池子太小怎办,那就跳出去看看,于是游学到了当时的经济和文化的两座名城,洛阳、长安。不久后,便在士林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但学以至用才是真呀,怎么用,入仕啦。公元793年,年仅二十一岁的刘禹锡进士及第(同榜的还有后来一生的好基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二十三岁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后因老爸去世,在家守孝,)。
公元800年,二十八岁的刘禹锡被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使杜佑聘为掌书记(秘书)。两年后,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又升为监察御史,至此可谓是仕途畅顺,人生好不快哉呀。
然而,人生就像一串未经修剪过的葡萄,总是有好有差,就看你是先吃好的还是先吃坏的了。可人生的高低区别又在于当你好的吃过以后,再吃差葡萄时的心态了,是自暴自弃还是坚韧不拔。
诗豪刘禹锡的人生也不例外,好葡萄慢慢的吃完了,人生的转折也即将来到。
公元805年,老皇帝唐德宗归西,小皇帝顺宗即位。在小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两个叫王叔文和王伾素的侍读,这二位可都是饱读诗书,有理想和抱负的,对国家的弊政那是有改革之志的,苦于时机未到。
这不终于等到了,小皇帝一登基,此二人立马就被皇帝升为政治局常委,进入国家的中枢。
可巧的是,我们的大诗人刘禹锡与王叔文是一对棋友,日常里下棋的时候,诗文的唱和是必不可少的,才华和志向便受到王叔文的器重,不久被升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至此也参与了对国家财政的管理。
此时的刘禹锡政治热情可谓是极其高涨呀,和他的一生好基友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
但历史早就告诉我们了,任何的改革都会触动原来的既得利益者,肯定会受到反抗和阻挠的,最终成功与否就看哪方的实力坚强和长久了(今天的中国似乎...)。
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不遂愿。虽然“革新集团”的成员们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
这种政治斗争失败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了,结果是,皇帝让位,王叔文赐死,王伾素在被贬后病亡(不是只有鬼才会知道是真病死还是假病死的)。
刘禹锡和好基友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八州刺史(每人一州),政敌们感觉整的不够恨,随后政策加码,加贬为各州司马。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至此刘禹锡的仕途厄运接连而至。
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省常德市,那时的常德好比今天的老挝,缅甸,一个原中央政治局的高管贬到至此心情可想而知啦),这一贬前后就是十年的时间。
刘禹锡的伟大就在于,从高处跌落,没有像一般的文人那样,从此萎靡不振,而是不甘沉沦,有其诗为证: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此诗一看便知,诗人一反过去文人失志悲秋的论调,表明了诗人昂扬的励志心性。
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此诗让诗人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十年后,公元815年,命运似乎再次垂青了他,中央调令回京任职。但京官没做多久,因我们这位刘大诗人看不惯官场的乌烟瘴气,这不,又出事了,呵呵,啥事。
时至赏桃花时节,中央各级官员统一组织到长安的一座道士庙──玄都观中欣赏桃花,刘大诗人观桃后,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作诗一首。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此诗一出祸事至呀,大家都是文化人,你这是指桃骂我们呀。你用千树桃花,喻指那些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
这还得了,整死他,于是乎,因此诗刘禹锡再次被贬外放,连州刺史你去享受吧。随后就是接连贬谪呀,821年,刘禹锡被贬迁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824年,再贬迁和州(今安徽和县)通判。
这千古名篇《陋室铭》就是在和州任上所写。说来还是有故事可讲的啦。
话说,在刘禹锡被连贬至和州通判到任后,按中央规定,通判的住房标准应该是三室二厅一厨二卫(豪华装修一百四十平的大三房)。但这位和州知县大人知道刘禹锡在京里是没根基且政敌颇多的,所以就狗眼看人低的有意和老刘过不去了。
这位知县大人就没按通判的住房标准给予配置,只给老刘安排在了城南面江而居的一所老宅居住(三室二厅一厨一卫,简装八十九平小三房,和老百姓比起来还是可以啦)。一般来说作为通判那是或多或少要闹一番的。嘿嘿,可老刘不但毫无怨言,反而表现出一番很高兴的样子。
这不,诗人的臭毛病又来了,于是大笔一挥,豪情两句化之笔端之墨,裱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狗仔队马上报知县大人,这位知县大人是气不打一处来呀。嘿,怎么着,还不老实,较上劲了是吧。于是,立马吩咐衙里差役把老刘从城南的江景房迁到城北的河边,面积也由原来的三室二厅一厨一卫减少为二室一厅一厨一卫。
老刘的新居位于德胜河边,环境还算不错,心中有梦,诗书饱读,看哪都是风景。垂柳依依,河水潺潺,于是乎触景生情,不吐不快,门上就又有了两句:“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始终心怀朝堂)。”
搞啥西,还不低头,看你能悠闲自乐到几时,再搬家,这次我让你住县城中部,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三十平毛坯商住两用公寓(蜗居去吧)。看你还有何话可说。时间不到半年,被迫搬家三次,面积还一次比一次小,这次仅只是斗室。
这次老刘发飙了,呵呵,我不和你朝廷命官知县大人吵架,前两次我只写一十四个字,这次我写他九九八十一字,《陋室铭》因此横空出世,写后老刘觉得还不解气,于是再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公寓门前。(如此说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刘还得感谢这位知县大人呀!)
老刘这一贬前后加一起竟是二十三年,直到826年才调回洛阳,官封东都尚书省。年后再调回京任主客郎中。按常理,被贬外放了这么多年,该老实了吧,对老刘来讲那是不可能的啦,这不刚回又写诗抒怀,还加上序引,那还怎能不惹事呢,请看:
再游玄都观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各位看到此处可能要说了,这个老刘是不是情商有问题呀,贬了这么多年就没个数吗。各位,还真不能就这么简单的下结论,从此诗中我们恰恰可以读出刘禹锡的那种虽屡遭打击却始终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
此诗一出,结果就是再次的外放,先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直到836年,才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841年,七十岁的刘禹锡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842年,享年七十一岁的刘禹锡病卒于洛阳,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于今郑州荥阳。
诗人已逝,但其历经磨难而志不衰的精神却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奋进者。
撰刘禹锡有感抒怀
轩辕
策马商海再驰奔,
逐浪扬帆定乾坤。
休道此生多磨难,
且观刘郎几浮沉。
本文写作者:轩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