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本质》
布鲁斯·胡德
47个笔记
第3章 镜中的自我:我是周围人定义的我
>> 第3章 镜中的自我:我是周围人定义的我
>> “我不是我以为的我,我也不是你以为的我,我是我以为你以为的我。”
>> 我们起初是如何发展出自我意识的?孩子是如何发展出对他人想法的理解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这些想法是怎么想的?这在最艰难的青春期,当孩子们试图找到他们真实的自我时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身份是怎样被性格通过生理与文化的模板在身上施加的影响塑造而成的?所有这些问题,都在反思自我是由周围的人来定义的这一观念。
>> 镜子错认:当你认不出镜子里的自己时
>> 显然,如果大脑失调和紧张的生活事件会扭曲自我的个人经历,例如让个体觉得自己不再是真实的,那么这些事件首先揭示了自我的脆弱。
>> 跟我一起做
你可以试试这个,在天黑时将房间里的灯调暗,最好将其关上,只点亮一支蜡烛。现在认真看镜子里的自己,凝视映射出的眼睛,细看你的面孔。一两分钟之后,你就会体会到奇特的感觉。你会开始经历人格解体。盯着镜子看一会儿后,大部分人都会看到自己的脸开始变化,不再像他们自己而更像是一个陌生人。无论我们看着镜子时感受到的自我是怎样的,当我们贴近观看时,它是很容易被瓦解的。
>> 回忆是改造的故事
>> 心理学中最大的一个发现就是,人类的记忆是可以重建和塑造的。
>> 此外,当我们遇到相似的新经历时,我们会将它们编入已经存在的记忆中,这些记忆就会因新的经历而变形
>> 记忆就像肥料堆
>> 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两岁之前的记忆
>> 这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很明显的悖论:缺乏自我意识,记忆就没有意义,但自我却是我们记忆的产物。
>> 心理理论: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 心理学家认为,小孩子在一开始是缺乏理解他人错误信念的心理理论的。他们似乎很难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 心理观点采择经常在社会竞争的情境下发生,因为你需要预测别人下一步要做什么。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心理理论在有兄弟姐妹的婴儿身上出现得更早。在兄弟姐妹间,保住地位的战争是永恒的,这意味着孩子要在兄弟姐妹中以智取胜。
>> 心盲与孤独症
>> 孤独症可以被认为存在三种主要能力的失调:社交能力严重缺乏,沟通能力弱,存在重复刻板的动作。
>> 在他们4岁左右,正常的孩子知道其他人是受目标引导的,是有目的的,他们有偏好、欲望、信念甚至是错误信念。
>> 青春期的烦“脑”
>> 孩子进入青春期早期后,会对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事实上,他们总是想象有观众在评价自己。
>> 性别不由基因塑造,而是由群体的一致性所塑造,是思想和行为的男性化或女性化。
>> 自我的幻象让我们认为只要我们愿意,就能表现得与众不同。然后就出现了那些因为觉得自己很独特而从不遵守定式的人。但是,在一个需要他人在场来评价他们是相同还是不同的物种里,谁又是真正独特的呢?
>> 超级男性的攻击行为传说
>> 环境在激发这些个体变得反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为何说在考虑个体发展时单独讨论天性和教养是毫无意义的。
>> 我有一个杀手家族
>> 不要让孩子在恐惧中成长
>> 如果环境中缺乏合适的榜样和待人接物的例子,那么孩子就不会发展出合适的自我意识中的道德规范。加上贫穷的压力和缺乏将自我从这一情境下解救所必需的教育,你便离悲剧不远了。
>> 苹果、硬币和棉花糖
>> 所有孩子在发展早期都会经历有冲动行为的阶段,但当他们开始准备上小学,他们就会开始显现出调控行为的能力。他们可以为了达到更大的目标而克制行为。
>> 因为受到了过多的控制,孩子的父母没有让他们发展出内在的自我控制能力。这或许解释了许多典型的个体,他们早期生活在保护下,一旦脱离了他人掌控,行为就变得非常狂乱。
>> 自我是逐渐出现的,它来源于生存环境和基因的相互作用。
第4章 自由的代价:我是具有多种潜在可能的我
>> 第4章 自由的代价:我是具有多种潜在可能的我
>> 当你是个孩子时,你需要前额叶皮层来克服想吃棉花糖的冲动;当你是一个成人时,你同样需要它来帮助你抑制打架、逃跑和发生性关系的冲动。
>> 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做的事情是自己认为正确的,我们总是能够找到方法让我们愚蠢的行为在回忆中变得有意义。
>> 自由意志的麻烦
>> 我们以为自己拥有自由,但实际上我们没有。
>> 自由度太多的问题意味着,你每增加一个变量都会对你的决策产生影响,你在改变系统的可预测性。
>> 当行动在我们意识到前出现
>> 这表示,当我们认为自己在有意识地做决定时,这个决定已经在无意识中做出了。实际上,我们的意识一直活在过去中。
>> 与常识相反的是,被催眠的人并非失去意识。大多数被催眠过的人报告,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但是他们不觉得是自己在控制它们。
>> 第一,大脑的进化允许我们在世界中搜寻模式并解释事情发生的缘由;第二,在重要场合前,我们会因不确定性而感到压力,并觉得需要做点儿什么才能有控制住局面的感受。
>> 每当我们运用自控力的时候都是有代价的,即让我们更易受到诱惑。这也许就是人们总是做出有自我挫败感的行为的一个原因。
>> 即使在我们自认为做的事情将会被群体内其他人接受,比如表现得很有能力,或者对对手表示友好的时候,我们都在消耗自我的意志力
>> 减少卡路里的摄入会使我们的血糖降低,让我们之后更易受自我耗损事件的影响。这是一个邪恶的循环。即使你尝试少吃了一顿饭,却可能发现自己用酒或烟或其他什么填满了自己。节制也是需要适度的。
>> 如果你真的想改变你的行为,那么别试图让你自己停下来,这一策略只会反弹并且让你更加脆弱。相反,去找一个替代性的活动吧,这不仅能够为你的活动提供一个不同的情境,也能避免自控力的诅咒。
>>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认为自控力是有限的,那么就会表现出自我耗损;如果我们不相信它是受限制的,就不会有此表现。
>> 相信自由意志存在的员工会比他们的同事做得更好,这一点会得到他们的上司的肯定和鼓励,所以当我们相信自由意志时,我们会更加享受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