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会不会来?

作者: 德鲁伊_Druid | 来源:发表于2017-09-19 17:41 被阅读14次

    幸福的研究是全人类最热衷的事情之一,甚至前一段时间涉及婚姻幸福、爱情幸福、甚至幸福感的体验,甚至都在被基因学科努力验证。至于什么金钱带来不了幸福,或说金钱带来的幸福感是个曲线,不是直线相关等等…,有则《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很是深入人心:

    1988年4月,霍华德‧金森24岁,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博士。他毕业论文的课题是《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

    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他向市民随机派发出了一万份问卷。问卷中,有详细的个人资料登记,还有五个选项: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痛苦。E非常痛苦。历时两个多月,他最终收回了5200多张有效问卷。经过统计,仅仅只有121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

    接下来,霍华德‧金森对这121人做了详细的调查分析。他发现,这121人当中有50人,是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事业的成功。而另外的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妇,有的是卖菜的农民,有的是公司里的小职员,流浪汉。这些职业平凡生涯黯淡的人,为什么也会拥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

    透过与这些人的多次接触交流,霍华德‧金森发现,这些人虽然职业多样、性格迥然,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对物质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平淡自守,安贫乐道,很能享受柴米油盐的寻常生活。

    这样的调查结果让霍华德‧金森很受启发。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论文总结: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淡泊宁静的平凡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透过修炼内心、减少欲望来获得幸福。如果你是杰出者,你可以透过进取拼搏,获得事业的成功,进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

    他的导师看了论文后,十分欣赏,批了一个大大的“优”!

    毕业后,爱德华‧金森留校任教。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爱德华‧金森也由当年的意气青年成长为美国一位知名终身教授。2009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翻出了当年的那篇毕业论文。他很好奇,当年那121名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现在怎么样呢?他们的幸福感还像当年那么强烈吗?

    他把那121人 的联系方式又找了出来,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对他们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回馈回来了。当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两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调查表。

    这些年来,这69人的生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 (他们有的已跻身于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于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但是他们的选项都没变,仍然觉得自己“非常幸福”。而那50名成功者的选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有9人事业一帆风顺,仍然坚持当年的选择——非常幸福。23人选择了“一般”。有16人因为事业受挫,或破产或降职,选择了“痛苦”。另有2人 选择了“非常痛苦”。

    看着这样的调查结果,霍华德‧金森陷入了深思,一连数日,他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绪当中。

    两周后,霍华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码》为题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详细叙述了这两次问卷调查的过程与结果。论文结尾,他总结说: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淡定宁静所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无数读者读了这篇论文后,纷纷惊呼:“霍华德‧金森破译了幸福的密码!”这篇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华盛顿邮报》一天之内六次加印!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霍华德‧金森一脸愧疚地说:20多年前,我太过年轻,误解了“幸福”的真正内涵。而且,我还把这种不正确的幸福观传达给了我的许多学生。在此,我真诚地向我的这些学生致歉,向“幸福”致歉!

    同样我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我的朋友们很少提及“幸福”两个字,通常会用“愉悦”或是“快乐”代替。问起原因,他们通常的理由是自己要的幸福不是这样的,不知道自己的幸福能持续多久,看着别人的幸福更像幸福,或是我的朋友家人觉得我不幸福。马太福音说:“因为凡是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富裕;那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由他手中夺去。”如果真如马太福音讲,那我们天天追求的幸福,还会存在和到来吗?或许人生的幸福,当你问出来就和盲人问“光明是什么”一样,只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困惑?

    我也曾经参加了很多的幸福课或是积极心理学的宣讲。积极心理学总是会告诉你幸福是可以获取的,只要你努力,积极心理学类似“这个世界很苦,但我们能让自己让世界看起来不错。”虽然有点像安慰剂效应,但无非是说通过心理暗示和转换看待世界的方式,可以对个人幸福和潜能开发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放眼我们周边的人,总是觉得别人很幸福,而觉得自己不幸福,这又是为什么呢?或许,正如《沉思录》里说的:“我们每个人爱自己都胜过爱别人,但是对于自己的看法之重视,远不如别人对于自己的看法。”“不要去注意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们自己内心的活动的人却必然是不幸的。”

    或许我们从霍华德‧金森的研究里会明白,幸福观决定幸福感。幸福本身是自己的一种感受,小到冬日冒雪回家,丈夫/妻子递过来的一杯热水。但我们却会把幸福定义为一种目标:比如会要求最好家是住在Townhouse里,自己购物或是滑雪后归来,进门丈夫或妻子递过来的必须是热巧克力,而且是自己喜欢的味道,加了杏仁末的,似乎只有这样才符合幸福的定义。经常见到幸福被自己定义为各类指标的人,买了房子,孩子升了学,升了职,有了钱,去旅游了等等等等。目标越大,你现在越感觉到不幸福,幸福是终点线的时候,路上的奔跑都是一种负担和煎熬。可以说,“我们因为追求幸福,而忘了现在的幸福。”

    把幸福当做一种感受,这或许才是获取幸福的密码。而幸福的感受,和物质、和目标不是没有联系,而是需要在当下的一刻,享受自己和享受愉悦的感受。在我们接受很多的心灵宣讲时,都会提到“珍惜”“感恩”是幸福的源泉之一。通常,我们把“珍惜”“感恩”当做自我的一种心情转换,而没有学会发现值得珍惜的,发现值得感恩的。毫无疑问的是,一个不会担当自我的人,他本身是没有感知和发现能力的;同样,一个扮演社会角色的人,社会角色的幸福是有明确的量化指标,那他一定也不可能幸福,因为他在不停的奔向目标而不是感受当下;一个自我界定不清的人,他也会忘记真正属于自己的是什么,也无从感知和发现。

    不管是积极心理学也好,还是幸福心灵养成课也好,或是我们去研究影响幸福感的是基因还是家庭,是教育还是成长经历,是金钱还是物质,还是对欲望的控制,或者是对周边环境的认识。我们在探讨和追求幸福的时候,总是需要有对幸福的感知能力,才能够发现和学习如何幸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幸福会不会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kg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