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你就后悔][必转][全国人民都惊呆了]……
这样的字眼,屏幕前的你熟悉吗?
01
前段时间,朋友圈屏蔽父母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据调查显示,60%的人朋友圈会屏蔽父母,其余40%中有大多数是不发朋友圈的。
你是那60%吗?
我承认,我是。
我的朋友圈大多数会屏蔽父母,只有极少部分不会。但这个极少部分,是我对父母设了分组,他们看到的内容也是我想让他们看到的。
可能我这样做,的确不对。
我不知道从哪个时间节点开始,我的朋友圈开始对父母设了分组,我开始斟酌朋友圈的内容是否对他们可见,我开始选择性的让他们看见我想让他们看见的内容。
我妈有时候也会问∶“怎么你朋友圈都没几条动态更新?”
“我有时候上学比较忙,我不太爱发……”我都会找敷衍的借口,潦草的回应。
源来是小米呀02
最近,在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中,希林娜依高分享自己和妈妈的趣事。
她说,有天自己在朋友圈发了个“苦涩”的表情,被妈妈“逼问”为什么苦涩,想要和妈妈解释那只是一个梗,却又很难解释清楚。
引发很多网友热议,虽不一定是感同身受吧,但大家一定有相似的经历和感受。
大一的时候,我交了个男朋友。当时正处于热恋期,我满心欢喜的给我妈发消息说∶妈,我谈恋爱了!
我以为会得到我妈的支持和鼓励,没想到随之而来的是我妈劈头盖脸的数落和我爸大发雷霆的反对。
那天,我接到爸妈的电话。那头是我爸震耳欲聋的吼∶“你赶紧给我分了,你听见没,要不然生活费给你断了,以后别进这个家,学习的不知道好好学习……”
我所有的解释都在我爸妈的高压逼迫下都显得苍白无力。
再加上我爸有高血压,最后,我选择了顺从。
从那以后,慢慢地我和他们分享和交流的欲望越来越小,我的朋友圈对他们也进行了特殊分组。
我从小和爸妈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并不多,很少会交流,更别提那种敞开心扉的对话了。
我渐渐的学会自己懂事,自己去消化很多事情。
源来是小米呀03
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而那些长大成年的孩子,连朋友圈都不能对任何人开放。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存在性焦虑”,意思是当一个孩子无论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种不理解不支持不信任不放心的态度,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
小的时候我和爸妈虽有距离,但我觉得他们的思想也算是开放。
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们慢慢与世界脱轨,他们的思想似乎停留在之前那个年代,我与他们的交流越来越存在“代沟”。
朋友圈屏蔽父母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隔阂,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这个问题似乎无解。
父母经常会给我们转发一些鸡汤文或者伪科学,比如“20中致癌的食物千万不要吃”“你还在熬夜吗?”“鸡蛋要这样吃才有效”……
深夜发个游戏截图在朋友圈,父母马上就会打来电话,质问你为啥还不睡,天天光知道打游戏;
心情丧发个朋友圈矫情几句,父母马上就会来评论一句一天到晚不知道瞎想啥……
大概就是这样,又加上年龄和经历不同,隔阂就在不经意之间形成,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屏蔽了图个清净。
于是,父母成了我们的“圈外人”。
源来是小米呀04
台湾作家龙应台笔下这样描述过,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 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屏蔽父母,并不是不孝顺,只不过是我们不喜欢麻烦。对于隔阂我们选择了简单粗暴的屏蔽,这样既减少了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又省去了解释的麻烦。
这样看来,这种做法似乎是最优解。
事实上,这是一种冷暴力,和缺乏信任的表现。
父母看我们的朋友圈只是想了解自己的孩子,他们多么努力的想要靠近我们,我们总是躲躲藏藏,微信朋友圈留给父母的是一条灰色的横线。
我们应该给予我们的父母“有能力”的预设,而不是本能的认为他们“不能”理解我们。
很多事情很多想法,确实父母不能理解,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父母始终是我们的摆渡人。
希望,你可以选择性的屏蔽父母,但不要忘了给他们发一张你其他生活入口的通行证。
以上。
源来是小米呀你好呀,我是小米,一个热爱文字的大二英专生,喜欢我的文字可以点个关注,也可以来公众号【源来是小米呀】找我玩哟,公众号刚刚起步不久,最近新增了表白墙,欢迎来留言呀,留下你想和那个TA说却一直没说出口的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