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看待自己做一件事情的行为时,通常会分为抽象的为什么要做和具体的下一步是什么。比如,就阅读来说,有些人会觉得我要通过阅读获得更多的知识,阅读可以打开他们的视野。但是另外一些人会这样考虑,我每读一节就应该有一个小结,看到精彩的地方我要做笔记,或者是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其实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两种对行为的解读并没有什么好坏。相反,如果我们懂得如何调整这两种行为解读,即知道什么时候想为什么,什么时候想是什么,那么我们就能在特定的情境下,更好的利用一种解读行为来促进自己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有时候我们要让自己保持激情,这时就要用到为什么。为什么的方式就是赋予一件本来看起来不太重要或者比较棘手的事情,一个比较重要或伟大的意义,这样我们要做的事情看起来就会更加有意义了。
比如当我不太愿意复习时,我可以跟自己说,如果考上了大学,那我的生活就可以有上一阶的可能。那我此时的复习可能感觉就不同了,而不再只是觉得好难背哦。
比如当我不太愿意日更时,我可以跟自己说,通过日更可以慢慢修炼自己的输出能力,而且可以扩大影响力,想想那时的状态。然后便觉得现在码字也是能坚持下来的。
至于是什么这个解读行为的方式,一般都用在做一件困难,生疏,复杂的事情上。
关于这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在学习一个新东西时,老师们大部分时候都会跟我们说,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做,而不是总是告诉我们学会了以后会达到的效果。老师们强注重的是,通过一步一步的行为引导我们慢慢进入门道。
当人们用为什么来思考问题时,一般想得比较长远,而且由于将每个小的行为都放在长远目标里一起考虑。所以一般更能够坚持下来,不太容易受到诱惑。他们会更多的想到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不会因为眼下的具体行为比较困难就直接放弃了。
当然,上瘾的人除外,因为他们几乎把自己幻想成了某种样子了,觉得做什么都是对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