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
01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社交工具鼓励大家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生活;各种沟通类书籍暗示大家,内向者容易害羞,不善于表达自己,需要学习各种沟通的技巧;各大企业招聘时候,更是释放出“外向者更适合团队工作”的信号。
我们身处于一个外向型的社会,导致大多数人都认为,外向型的人在应对工作、生活以及人际关系方面,比内向者更为自如,也更容易取得事业的成功。
事实并非如此,美国最著名的金融领袖巴菲特就是一位内向型的领导人,他不过分强调会议、社交和过多的沟通,相反他更喜欢研究、阅读。正是他的内向型的谨慎特质、专注于长期的目标的能力,令他取得难以置信的成功。
此外,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有些人固执地认为自己属于外向型,有些人则觉得自己是绝对的内向型。但大多数人却发现自己似乎介于两者之间,是两种性格的混合体。
甚至对于何为内向,何谓外向?我们都没有深入研究,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知里:外向者一分钟就能说一箩筐的话;内向者往往廖廖几语都觉得困难。
在本书作者看来,“内向者”是指那些通过独处就能获得能量的人。他们并不一定很害羞,而是善于倾听以及内心自我反思,更加倾向于先思考再开口,但是不善于主动开启沟通。
“外向者”则是指那些通过群体交流能够获得能量的人。他们善于通过交谈来收集信息,并喜欢在人群中表达自己观点,但不善于倾听。可见,内向型性格的人让交谈更有深度,而外向型性格的人则更具有行动力。
不管我们是喜欢沉默,还是热衷于表达自己,这都是性格的一种表现,没有对错、优劣之分。因此,学会沟通并不是学习各种交流的技巧,改变自己的性格,而是在了解自己个性基础上,找到与自己性格、脾性相称的建议,让双方沟通起来更舒服、有效。
02
作为众多企业沟通课的培训导师,作者每天都和企业主管、经理人以及一线员工打交道。他们有的来自家庭作坊的小公司,有的则是来自“世界财富500强企业”。
经作者研究发现,不管何种身份、教育背景和收入状况如何,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在沟通上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交谈困难症;2、倾听困难症。
因此,在沟通中,“内向者”要打破思维的墙,利用好善于倾听优势,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外向者” 则要注意避免自己口无遮拦的情况,善于倾听对方基础上,提出问题,维系交谈。
当我们认清内向者与外向者的性格特征后,不难发现要想人际沟通更有成效,首先,我们要了解并接受自己,才能更自信开启交谈;其次,我们了解并接受对方,才能更主动与对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你开始接受了自己、接受了别人的性格特征,人际沟通中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因为沟通不是一个人独舞,它是作为一个整体在交谈,是为了更好获取信息与处理问题,而不是为了取悦对方,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
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茨尼亚克就是一位安静的创新型人才。他喜欢自己构想出一个想法,然后由史蒂夫·乔布斯对外去执行。虽然他内敛且不擅长社交,但是他并不孤立,他与人为善,喜欢和睦的氛围,更喜欢从思想的力量中学习,保持思考与开放。在匹配的团队合作中,史蒂夫·沃茨尼亚克不需要改变自己核心人格和价值观,成为外向者,也一样能创造出伟大的事业。
在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独特的视觉,世界因为我们的差异而丰富多彩。我们越想要模仿他人,放弃自己本来的样子,越发觉沟通的困难,就越难走进别人的内心。
03
尽管在人群中,我们总是会容易被与自己性格相近的人吸引,也更快找到彼此间共同的话题,从而开启酣畅淋漓的交谈。但是总是跟自己相近的人交谈,或者一直聊相似的话题,那生活就很无趣。
如果在沟通过程中,我们放弃自我,一味地迎合、奉承、迁就对方,不坚持自己的个性,是很难打开有效的人际沟通大门。只有坚持在自我个性的基础上交谈,才能凸显出这次沟通的价值所在。一味地在沟通中使用某种虚伪的方式试图“理解”和被理解,很容易会陷进疲惫不堪的社交困境中。
人际沟通不是鹦鹉学舌,而是自我的学习和成长。一旦我们接受了不同于他人的地方,我就可以选择正确的沟通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交场合,和他人惬意地交谈。
因此,人与人的差异越多,沟通的内容就会越丰富。双方的差异性让沟通有更多的可能性,也有更多新的话题可以探索。尤其是,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真实自我,而非模仿他人时,结果是不可思议的。人际关系也会因此朝着新的方向去发展。
", 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