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说,你还要什么?

作者: 宋日红 | 来源:发表于2017-02-05 15:41 被阅读41次

    小张无力的瘫坐在沙发上,眼角上还带着昨天叔叔在他脸上留下的伤痕。对于心理咨询师的问话很配合也很坚决。“我不想回答。”“我知道我有问题,但我要自己解决”。“我不想来,是他们说解决父亲的问题才来的。”

    小张是一名大二学生。几个月前,小张的爸爸才知道小张上学期由于沉迷网络,成绩居然全部挂科。无奈之下,爸爸亲自来到学校,一边跟学校求情,一边督促小张学习。回家以后,爸爸每天都给小张发短信。爸爸初中文化,写一大段文字着实不易,十年前,爸爸买了一本《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爸爸每天从里面精心选择文字编辑以后发给儿子,并要求儿子抄写下来。爸爸自豪的说:“我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是我讲的这些道理孩子要是弄懂,就是做一个企业家也够了。”可是爸爸差不多写了一百封,可是儿子却毫无回应。在妈妈的劝说下,小张勉强抄写了七八十条。

    饭桌上,爸爸又要开始上课。小张和爸爸吵了起来,小张气愤的说:“你除了能给我吃,给我穿,给我钱还能给我什么?”

    小张的话,让爸爸吃惊,爸爸说:“我做为农民,给你吃给你穿,给你钱,你说你还要什么?我想方设法也要满足你。”

    无论爸爸怎么问,小张就是不回答。爸爸联合了亲戚轮番询问,直到暴脾气的叔叔动了拳脚,把小张打得鼻青脸肿,小张要跳楼被拉住才做罢。

    爸爸很想知道,孩子到底要什么?

    1

    爸爸百思不解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类。这些需求的排列次序是从低到高。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小张的爸爸能给小张吃的穿的是最基本的需要,也就是生理的需要,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在小张爸爸小时候,基本的生理需要很难满足的时候,他最大的渴望,就是吃得饱,穿得暖,爸爸为了生存上去,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在爸爸的经验上,能吃穿不愁,是多么幸运的事,就好好学习吧。

    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而对于小张来说,吃穿已经不能成为激励他的因素,能激励他的必然是更高的层次的需求,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孩子,你说,你还要什么?

    而从小张的伤情看,他在安全的需要方面都没有得到满足,更不要说尊重的需要。小张做为一名二十岁的大学生还会受到亲戚的殴打,这会让小张缺乏安全感,感到来自身边的威胁,觉得这长辈毫无道理的打人,这是不公平而且危险的。变得不相信亲友,变得不敢表现自己、不敢拥有社交生活,而借此来保护自身安全,因此他沉溺网络寻找短暂的安逸感就可以理解了。

    据小张讲,小张从8岁起就开始离开家,到城市里求学,他习惯了凡事都不求人,靠自己。父母对小张的生活并不了解,不知道他有什么样的朋友,不知道他从何时开始玩游戏,与父母的交流只限于生活上来往。小张一直在漂泊,对父母的爱的渴望在长期的不满足中已经变得麻木而隔离,因为没有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小张活得很没有价值,时常处于抑郁情绪当中。

    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小张也不例外,可是叔叔施暴,爸爸的短信家书轰炸,小张感受不到被信任和尊重,因此他表现不合作,逃避。

    自我实现需求应用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项需求都能满足,最高层次的需求方能相继产生,小张的父亲以为给孩子吃穿和钱就能激发孩子自我实现的需求,这里面相差十万八千里,怪不得张爸爸绞尽脑汁也没办法知道小张的需求。

    2

    小张要的是什么?安全、关爱、尊重和认可。

    小张父亲给的是什么?拳脚、说教、侵犯和贬低。

    小张的父亲也很委屈,为了给小张做表率,他戒了每天三包的烟,停了每天一瓶酒,可是还是没办法得到儿子尊重和顺从。

    父亲对小张的期望很高,当初父亲因为家境困难没有上高中,考大学,他认为小张是考清华北大的料,小张考了普通二本,他很懊恼。小张的父亲虽然是一个农民,但他的穿着十分讲究,看起来精神饱满,而小张虽然比父亲高很多,看起人却是佝偻着的。

    父亲希望小张为自己的愿望买单,而小张想做自己却无力反抗。孩子的内心世界被一次次的侵犯,因此小张咬咬紧牙关,坚决不对亲人吐露一句真言是对父亲的强加意志的反抗。

    表面上看起来父亲为孩子做了很多,奉献自己。从精神世界,父亲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父母,要求孩子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而且,这需要是剥夺式的,父亲像神一样的存在,要求孩子完全没有自己的意志,从吃饭怎么吃到学习怎么学完全要听父亲的,好象是父亲的提线木偶,随时承担父亲心中理想化的任务,如果能孩子能满足这种需要,父亲就会从孩子身上得到价值感;如果不能满足,父亲心中理想化的形象就坍塌,自我就会崩溃,暴发出极大的愤怒,数落孩子甚至动手。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恋性暴怒。

    一位十九岁的博主在日志中写到:

    从2006年到2010年,这只是大概从网上所找到的一些新闻,共有28名孩子死在父母的手上,其中2010年就占了11名。看到这一个惨剧,不知大家都作何感想?我第一次看到这些新闻,哭得我撕心裂肺,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冷静下来,细细思考,在21世纪的中国,这样一幕幕的惨剧还在不断上演,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我们中国传统的“棍棒教育”还要继续传下去吗?我们的父母在干什么?这就是他们口中的爱吗?那些孩子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是父母将他们带到这个世界,可最后他们却也死在父母之手,这是何等的悲剧!父母们都说爱孩子,可爱就是用暴力来表达吗?当孩子受到的伤害来自于生他养他的父母时,谁还能救救他?我们国家在如何保障每一位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我们的法律如何彰显它的尊严?这样的惨剧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反思,反思我们的教育,作为父母,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需要学习的。愿28名孩子的鲜血不要白流,让这样的惨剧不要再次发生!

    自恋教育的影响,孩子往往会遭遇到很多自我身份认同的混乱以及随之而来的羞愧感以及空虚感。他们害怕表达自己的敌意和自私的想法,同时他们会产生对父母爱的质疑。他们会说自己体验不到父母无条件的爱,父母爱我是因为我学习成绩优秀给他们带来了荣耀,而不仅仅是因为我是他疼爱的子女。他们觉得自己背负着父母的期望,过着父母的生活。这在很多农村出来的学子身上尤其表现明显。他们承载了太多父辈的期望,而没有活出真实的自己。

    尽管小张的父亲能意识到自己错了,想要改变,但是这种伤害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徐凯文教授把小张的这种症状称为“空心病”,即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简单的说就我不知道我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不管是父亲的改变与否,要疗愈小张内心的创伤,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你说,你还要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se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