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歌共同体
诗歌擂台赛2020年3月份第4期“周最佳”:《毛线》

诗歌擂台赛2020年3月份第4期“周最佳”:《毛线》

作者: 古亦新 | 来源:发表于2020-04-01 19:13 被阅读0次

    毛 线

    作者:阿邹

    柜子里的毛线球被扯开了

    长长懒懒地摊着

    隐晦的秘密从心头掉了些

    我在混乱里抓住线头

    又失手弄丢

    就这样反复好多次

    隐约觉得,生活的起点有时离得很近


    古新社评

    佛教中有这样一句谚语:“弟子若做好准备时,老师自会出现。”

    英国作家毛姆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一把剃须刀都自有其哲学。”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汇总,似乎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我们做好了学习的准备,任何一把剃须刀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初看,感觉有些荒诞,细想,就会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因为自有人类始,思想的萌芽无不是以自然万物为阳光雨露的。当然,思想只是一种泛称,万物也在不断演变,但这改变不了我们的大脑会将五官所及的任何一样东西打上“老师”的标签,进而催化出一种学习的意识,并从中获得满足。所以,当作者阿邹以《毛线》为题,抒写自己的感悟时,我们必须相信,她是认真的。

    毛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它散开的样子固然不雅,只要没有强迫症,它就是一个与自己内心绝缘的物品。但,作者看到毛线球被扯开,并长长懒懒地摊着的时候,内心却有着微妙的变化:隐晦的秘密从心头掉了些。什么样的秘密?这个不好说,而且作者一开始也不确定。

    于是,有了下面的动作:我在混乱里抓住了线头,又失手弄丢,就这样反复好多次。很显然,作者想到了一些事情,为了让这种感觉的轮廓更加清晰,她又重复了抓线头并失手弄丢的动作。最后,她得出了一个结论:生活的起点有时候离得很近。

    实际上,在这首诗里,作者的感觉有两次递进式的变化,首段描述的是第一次,末端是第二次。而且,第一次的变化是无意识的,而第二次则是作者有意识思考的结果。那么,这个“无意识”是如何诞生的?套用上面这条佛教谚语,我们可以猜测出,作者本人其实一直在以一个学生的心态在追问一些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涉及人生,可能涉及事业或情感,总之,作者有困惑。所以,有了这个动机,学习就是一个注定会发生的动作,而恰巧,她遇到了毛线这个“老师”。

    作者以毛线为师的学习过程就此结束,但当这首诗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它本身对于读者而言,也是一个老师。于是,我们可以接着问:“生活的起点有时候离得很近”究竟是什么意思?

    对此,作者或许有她自己的答案,但那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看出(学到)了什么。生活的起点,我们可以解读为初衷,也可以解读为本质。此时,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便是“生活的初衷或本质是什么”?实际上,如果这仅仅只是一个与自己无关的问题,那么回答者给出的答案十之八九都会令人赞赏,但一旦回归到现实,或者刚才那个回答问题的灵魂回归到自己的肉体,我们会发现,生活和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理想生活所需要的硬件,我们几乎不缺,但依然感觉真正的生活离我们很远。

    哪里出了问题?

    可能是“软件”。或者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我们的心。当我们感觉我们离生活的初衷或者本质日渐疏远的时候,其实并不是身体离它太远,而是心离它太远。映射到毛线上,线头可能就在毛线球的边上,但它绕来绕去的回路就像是我们游思妄想的心一样。所以,要想回到生活的起点,只要心中没有障碍,立地即可成诗。或许,这也是作者阿邹想表达的吧。


    作者简介

    阿邹

    作者简介:

    笔名阿邹,来源于英文名Zoe的发音,是一名喜爱文学、摄影、电影的土木工程师。

    写诗的时候,大脑的视中枢最先被刺激,影像记忆被唤醒,味觉,听觉,嗅觉,到思维的构造,自我意识的传输,几乎要锻炼到大脑的每一个部位。喜欢诗歌,是喜欢细微的真实,行为背后的故事,历史的重量,残缺生活里小幻想,更喜欢,写诗的习惯,使我得以一次又一次,练习我日渐混沌的大脑。

    创作背景:

    我永远都处于一种对未来的困顿感,我要做什么事?我会变成什么样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些问题,我也并没有日渐清晰的答案,这种焦虑或许总是隐约影响着我,逼迫我要从一团散落的毛线球中,找出答案。

    原文链接:【古新社】诗歌擂台赛2020年3月份第4期“周最佳”:《毛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歌擂台赛2020年3月份第4期“周最佳”:《毛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za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