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原意指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时期真正由天子发起的战争寥寥无几,这就是孟子为什么说无义战的原因。
楚庄王用一次又一次的征伐,吞并了中原多个国家,随着宋国的投诚,霸业终成。
此后的一百年间,楚国一家独大。饱暖思淫欲,楚国君王也逐渐昏庸起来。
公元前528年楚平王即位,在位13年间,将楚国治理的千疮百孔,前516年郁郁而终。
楚平王一生最值得史学家乐道的有两件事,一是娶了自己的儿媳妇秦女孟赢,二是杀了楚国太子太傅伍奢。
伍奢之死,致其子伍子胥逃往吴国,为以后吴王灭楚埋下伏笔。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吴兵攻入楚国国都郢,刚即位的平王之子楚昭王被迫逃亡郧国,转而逃到随国。
吴王阖闾到达郢都以后,奸淫烧杀,无恶不作,很快失去了民心。
那么,促成吴王入楚的至胜一战是什么呢?是发生在公元前506年的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是一场充满着侵略与愤恨的战争。
当年春天,晋、齐、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苔、邾、顿、胡、滕、薛、杞、小邾共18国在召陵会盟,商议伐楚。吴军捷足先登,逆水行舟,沿淮水而上。
在孙武的主导下,吴军舍舟登岸,通汉东隘道,经过小别山、大别山的三场小胜后,吴、楚二军在柏举相峙。抓住楚军渡河之际,猛击“半渡之兵”,前后不过十几天,吴军入楚都郢。
吴军入楚以后,孙武见吴王阖闾日益专横,生活糜烂,不纳臣谏,遂隐遁山林,“从此史无所记”。也许孙子认为,吴王无法实现其宏愿大志,也许孙子认为,整个春秋诸国君王,都无法提供其施展才能的舞台。
孙子隐遁山林时,一定是一副壮志难酬的模样。
但,伍子胥却实现了其灭楚之愿。
京剧《未央宫斩韩信》中有一段唱词:“尊一声相国听端的,楚平王无道行不义,老忠良伍奢上殿把本启,怒恼了奸党动杀机,深宫设下一条计,可怜他一家大小三百余口,一刀一个血染衣”。
伍子胥看到父亲及一家三百余口命丧楚王刀下,一颗愤怒和复仇的种子深深扎根于内心,他一生唯一的愿望,就是复仇,就是灭楚。
伍子胥怀着对央央楚国的深仇大恨,历经千难万苦,一路逃亡吴国。
之所谓选择吴国,唯一的原因就是它是楚国的敌国。为了借助吴国的力量为自己复仇,伍子胥殚精竭虑,他拜专诸为兄弟,以一把鱼肠剑协助吴国公子光刺杀了吴王僚,推举光成为吴王阖闾。
之后,伍子胥一心辅佐阖闾建都筑防,招贤纳士,强兵富国。终于励精图治十六年,协助孙武率领吴兵,攻破楚都。
复仇的念头为伍子胥提供了永不枯竭的人生动力,他不顾春秋世俗的道德礼法的束缚,以楚国旧臣身份,以下逆上,凶狠残暴地摧毁了楚国历代国君的宗庙,并掘坟扒墓,硬生生将已经死去的楚平王拉出了,鞭尸三百,血海深仇报的可谓畅快淋漓。
其实,阖闾也恰恰利用了伍子胥复仇的火焰,不停的在一旁吹风扇火,最终实现了自己的霸主之愿。
没有伍子胥愤怒的火焰,就不可能有孙武助吴,更不可能有历史上著名的柏举之战。
但,阖闾入楚宫后的欢淫之声,伍子胥畅快淋漓的复仇鞭尸之声,却终被万千百姓饱受战乱的哀嚎之声所淹没。
网友评论
紧扣历史事件,哀民生之兴亡,悲史家之兴衰、荣辱。纵捭开合,梶梶而谈,如数家珍。其风雅如卧龙,美哉,壮哉!
人物素描干净简洁,每至妙处,肺腑婉转动容,评点虽短促,亦见真性情。
若在编年史上详情织构、状物山川风情,辅之以地图详情、一览战略风貌,则气势宏大,莫可尽言也!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