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常常以“不合常理”的故事给我们带来颠覆性的认知,在一个个瑰丽浪漫的寓言故事中展示庄子那深邃的思想,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在《齐物论》一篇中,一句话尤为让人费解——“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秋毫”是指秋天鸟兽新生的毫毛。秋毫的末端是多么不起眼,若非仔细观瞧,绝难以察觉。庄子却一反常理地说,普天之下的事物没有大过秋毫之末的,相较之下,雄伟的泰山却不足为道。
这句话可谓语出惊人,有违我们的常识。那么庄子通过这句话,究竟在揭示怎样的哲理呢?
一
为方便理解这句话,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看。比如说,现在需要发射一枚炮弹,按照正确的方向和角度,炮弹原本可以精准地射中数千米之外的目标。但是,因为发射人员在操作时不慎将炮口调偏了几厘米,导致弹坑与目标的距离偏差了好几百米。
原因上“差之毫厘”,结果上竟然“谬之千里”。若是问“究竟是最初的几厘米的偏差重要,还是最后的几百米偏差重要?”相信我们心中都有答案。原因上不起眼的差别即是“秋毫之末”,结果上的云泥之别即是“泰山”。故,庄子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那么对我们的人生而言,“秋毫之末”到底是什么呢?古往今来众多先哲在不断揭示其本质。
阳明先生说:“祸福之来,虽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良知无前后,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圣人与常人并没有什么差别,唯一的差别就是圣人知“几”。
孟子曾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与禽兽、庶民和君子之间的差别,只在“几希”。几希,就是细微处,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几”,也是庄子所说的“秋毫之末”。
这有如秋毫之末的细微处,其实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上的细微差别,牵引我们走上不一样的人生路。
二
一位美业经营者同仁为我们分享了她的一段亲身经历,讲出了她的体证。她说:
“2020年,受大环境影响,我的门店生意也比较惨淡,我对此一筹莫展。这时,我同行业的一位朋友向我提出了建议。
她说:‘顾客们的需求已经逐渐走向了更深的层次,我们从业者有责任照顾客户对美的需求,与时俱进地拓展服务。’当时,她准备购置光电类的设备,拓展相应服务,她也极力建议我扩展服务。
但是,当时的我根本听不进去她的建议,我心里想着:这折腾起来多麻烦啊,更重要的是,现在经济情况并不明朗,购进设备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万一投资失败,对门店也是不小的打击。在这样的顾虑下,我并没有听从朋友的建议。
三年之后,我朋友的门店凭借着更先进的服务大受欢迎。这时我也想跟进引进光电类的产品,但却惊讶地发现相关的市场已经饱和了,根本没有我的一席之地。
我朋友的生意风生水起,我却经营不顺,从结果上看来,差距很大。但从背后的原因看来,却只有毫厘之差——她经营门店始终以客户的需要为核心,而我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得失。”
就如同这位同仁所说,我们常常把目光放在有形的结果之上,感慨命运莫测、自己时运不佳,却极容易忽视看不见的根本原因——起心动念。
所以,有人说:命运藏在念头里。一位先哲也慨叹:“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以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即使是莫大之患,根源也只是起心动念的丝毫偏差。
三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就是告诉我们,结果上巨大差别的源泉就在于那不起眼的“秋毫之末”。起心动念上的细微区别,将我们的人生导向不同的结果,或喜或悲,或功成名就,或一蹶不振,皆源于此。人生和职场的发展之道同样也藏在我们的起心动念里。
我们的每个起心动念,都是一颗种子。这些种子,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只要机会成熟,便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察觉自己不好的起心动念,就可能撒下毒草的种子,污染了自己的心田,阻碍了自己的发展。
因此,我们把目光从难以改变的结果上收回来,重新审视人生境遇细微的根源,时刻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方为“君子务本”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