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艺天地谈天说地芳草集
《锦江记忆》18:东门大桥桥连洞

《锦江记忆》18:东门大桥桥连洞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1-10-01 15:26 被阅读0次

           【本文作者:刘和椿;摄影:张先德】 

            现在,如果有谁提起濯锦桥的迎晖门,会感觉很陌生,但一说起锦江区内的东门大桥和东门城门洞,那就很熟悉了。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这两个名字都还在用,但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成都地图上查找,就变成了东门和东门大桥了。

            明代天启《成都府志图》载:“濯锦桥,府城东门外,其有坊,江合二水,濯锦鲜明。”清嘉庆《华阳县志·津梁》载:“长春桥,……高二丈,长十余丈,阔二丈,中稍隆起……乾隆十五年重修。”民国《华阳县志·津梁》载:“长春桥,治东五里,余天福街,跨油子河,即府河。石材拱式,三洞。清朝乾隆五十年重修,光绪十二年又重修,旧名濯锦桥,俗称东门大桥。”

            东门大桥的修建已知史料记载是明天启年间,其实年代远不止于此。在清代重修时,原桥基曾挖出过晚唐的残碑。这说明它是一座古老的桥。在唐代高骈将郫江改道绕城北,易名清远江,今名油子河,俗称东门大河,并在东门外河上架大桥,曾名濯锦桥,后改名长春桥,人们习惯称东门大桥。

             东门大桥的修建是因为这里有东门城门洞,即由东大街出城,经过大桥到天福街,可直通东大路。旧时成都的四门基石所对的方向并不是东南西北四方正方向,微微有点斜,皇城为中心东、西御河沿街构成的旧城郭的方位才是正方向,比如东门其位置有点下偏南方。明清成都由城墙合围四方各有一城门,而且还有旧城(公城)相卫,东门的城门叫迎晖门,旧城早已拆毁了,只留下了月城街的地名。当时的东大街并不宽大,第一次扩街是在杨森占据成都时,街不宽大因而城门洞也不宽大,仅一个门洞而已,城墙上并无城楼,在旧城内有座迎晖楼,(又叫“东门博济楼”),较为高大。城门上方有迎晖楼三个大字。记得小的时候,在孩童中流行一支童谣:“乡巴佬,进城来,脚上穿双绣花鞋。走到城门洞一看,哎哟,那么大个灶孔要烧好多柴。”这童谣本讽刺乡下人无见识,但也说明他们进一趟城有多么不容易,他们平时下田劳作,都是打光脚,穿草鞋,唯有进城才舍得穿双好鞋子。

             东门城门洞在1938年拆毁了,那是抗战时期,日本飞机经常轰炸成都,为了城内居民的疏散,拆毁四城城门洞口,同时还在其他适当的位置挖开城墙,开辟新门,诸如新南门、新东门、新西门等。

          (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锦江记忆》18:东门大桥桥连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cj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