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简书的一篇文章的评论中看到,有位新来的简友,对简书的发文评价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
在此,我觉得有必要作一点说明。
简书的创作者的确有层次上的差异。
这是因为,简书作为一个文学的创作交流平台,它的包容性和发展方向需要兼顾。
它的定位必定要顾及自身的发展,成员的吸收、培养、成长与发展,以及它的服务范围,也就是它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下面再来说说简书的发文品质问题。
这就要求创作者与阅读者都需要创立或重塑高品质的审美观念。
而要形成高品质的审美观,就必须进行高品质的审美体验。
关于美学的发展,目前并不是很系统化,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也就是说,美学的体系,并不是那么完备。
这就需要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文学创作者,文学爱好者们不断地在创作实践和阅读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总结自己的审美经验。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美。
关于美的事物很多,世界缺乏的不是美的事物,而是一双双发现美的眼睛。
也就是说,美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美是与人的发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有了这个认知,我们就可以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发现美、创造美。
这个过程,就是艺术。
我们总爱说,诗意地生活。
什么是诗意的生活,就是把生活活成艺术的模样,充满艺术的美感,生命的质感。
就文学创作和阅读体验而言,文字之美,美在何处呢?
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那些真、善、美,礼、义、乐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表象,还要透过表象看到它的本质。
文学作品的美就是作者在作品中营造出的意象。
意象离不开意境。
而意境之美是评判一首诗一阙词的品质高低的最重要的依据。
当然,诗歌更侧重于立意的高远。
而词,最侧重于意境。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赋予了作者创作作品的精神寄托。
意境就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作为一件文学作品的阅读者,在阅读体验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跟作者的步伐节奏,体验作者的情绪波动和情感变化。
简单点说,就是和作者一起,或者直接代入,化身作者,重新经历一遍作者的经历。从头到尾体验一遍作者的体验。
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他想要表达什么,诉说什么,证明什么,寄托什么…
当然,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立的,与众不同的。
这些,来源于他们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命体验,以及各自不同的性情。
所以,每个人的审美观念存在着各自的差异。同一件作品,每个人的审美体验和评判标准会各自不同。
但文化属性决定了它的共通性。
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地域,必然形成同一种文化属性。共通性才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但个体差异性必定存在。
所以,对文学,我们要心存敬畏。
要评价一件文学作品,我们最好站在比作者更高或同样的高度来评价。
另外,我们必须和作者一起,从头到尾体验一遍作者的经历。再确认一下,作者有没有将自己的经历体验,完美地呈现出来?
如此再来评价作品的品质高低,应该要更客观、中肯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