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游记旅行·在路上
拉萨修整 — 梅 — 色拉寺                  

拉萨修整 — 梅 — 色拉寺                  

作者: 绿洲121212 | 来源:发表于2017-06-04 11:02 被阅读26次

      今天我和睿说了,明天梅要来拉萨,可能她来了后,我和她会单独一起出去,希望睿有个心理准备,她可以预先找好她的小伙伴。今天她和邓翠一起出去的。

      这么多天一直是一群人或者两个人,或者还有巴桑,很长时间没有独处了,感觉今天可以一个人清静清静,可以随性自在,或者一个人在外面,晒晒拉萨名声在外的暖暖太阳,发发呆,感觉特别好。

      我小逛了一下八廓街,有一些蛮有特色的小店,卖各种饰品,看上了两种耳环,一种是藏族风味的,一种是藏银加贝壳的,贝壳做成了花朵的样子,很喜欢,这一串比较贵。

      另一串却很便宜,但很有民族风格,两种都是我喜欢的类型。买了这两样中意的耳环,很开心。

      还发现藏民们在街头吃的一种小吃粉,味道细腻清淡,味道很不错,吃的时候,被藏民好奇地看着,我对她们笑,她们也对我笑,于是就有了这张照片。(还不太熟悉,眼神中还有一点小迷茫)

拉萨修整 — 梅 — 色拉寺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2017-06-04

      这张照片中,站着的,是孩子母亲的姐姐,姐姐给妹妹带孩子。(有了交流,彼此有了信任,眼神秒变庄重纯净祥和)

拉萨修整 — 梅 — 色拉寺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2017-06-04

      另外发现沿街有一排的商店都做藏族的服装,藏族人在这里做服装,也有游客在这里做服装。里面的服装基本清一色的藏族风格,显得宽松,尤其是袄子,穿起来会显得臃肿难看。

      其中有一家店比较特别,款式蛮新颖,比较贴近汉族风格,不免在里面多看了几眼,当时店里人挺多的,忙不过来的感觉。于是我就先去书店看书,打算晚点再回到这里来。

        当时已经是黄昏时光,店里没有客人,就是两位做衣服的师傅在,我正路过,走进去,感觉两个人很和谐,就拿相机给两位师傅拍了照片。两位师傅很开心,笑着让我拍下他们。

拉萨修整 — 梅 — 色拉寺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2017-06-04

      然后店主和我交流起来,知道我是游客,来自上海,祖籍浙江,一听说我是浙江人,店主有些小激动,原来他是祖籍浙江温州,不过,从小是在西藏长大的。

      坐在地上的,是他的合伙人,藏族人,他们两人, 一个负责做袄子的外层,一个负责做皮袄部分(藏族人负责),两个人配合得非常默契,已经经营了很多年的老店,积累了很多老客户,生意非常稳定。他们俩人是从小一起玩大的,所以彼此非常了解。

      店主对我说,藏民其实非常朴实,很好相处,很单纯,很简单。这些年合作下来,彼此都很熟悉各自的脾气和习惯,是很默契的配合。感觉他俩人确实很和谐和拍的。藏汉和谐相处的小典范的赶脚!

      聊完这些,我和店主商量,想在这儿做一件藏式的小羊羔毛衣服,希望回上海后,冬天也能够穿,不要到时就穿不了的话,就太浪费了。

      店主推荐了几个款式和面料,比较后,最后定下来料子,付了定金,因为做衣服的客人太多,衣服做好大概需要五天的时间,都谈好了,就告别离开。

      又到别处做了一条藏裙,是藏青色的裙子。希望到时,穿上这些衣服,可以假装是个藏族姑娘。先自行想象了一下,美了美!无限期待中。。。

      梅是晚上到的,感觉她与她的男朋友发生了些不愉快,有些事情她还不想和我说,我就不多问了。只是两人一起说说,这些天旅行当中,发生的事情。

      第二天早上我和梅一起逛逛八廓街,梅见了她的朋友,卓玛,卓玛为她推荐了一位小昭寺的活佛,梅也想听听活佛给她点化一下她的感情事宜。看得出来她颇为此而烦恼,而且现在她也不想和我讲了,顺其自然吧。。。

      刚开始,我听她讲活佛帮她开示,我挺不以为然的,因为我觉得藏传佛教里面,还没有这么一个说法。

      藏传佛教从来不给人算命,或者讲姻缘,或者讲事业财运。它并不是解决人们日常琐事的。

      藏传佛教是面对人生的终极问题,比如生死轮回,如何去除烦恼,如何降服心魔,如何解除贪嗔痴带来的烦恼,等等诸如此类。而不太会解决这些男女问题,婚姻之事。

      梅希望我能和她一起去,我考虑了一下,我不想扫她的兴了,但我实在不太想去,眼睁睁地看着她上当受骗,还不能说什么,估计我会难受死的,索性就眼不见为净吧。

      再说我是不信这些个的,去了,难免会言行上表露出来,可能会影响到她的咨询效果,所以,还是我过我的吧,让她专心地去试试看,具体看过程和结果再说吧。因此我逛我的书店,她去她的活佛问姻缘去了。

      结果梅回来,看她挺开心的,满脸的轻松和自在,说活佛蛮不错的,给了她挺大的安慰,给她的建议是:原来的男朋友不用马上分开,可以多交往些男性看看。

      说实在的,感觉这个建议真心不错,她和现在的男朋友交往有些时日了,如果一直相处得不尽如人意,应该是有什么深层次的不和谐的地方。

      那么,与其这样下去,不如交往新的男性试试看。如果通过这样的交往,还是觉得原来的男朋友好,那么,可以定心地相处。如果新的更好,那么,不妨妥善解决好与原来男朋友的关系,与新的对象开始新的生活。

      这样看来,建议还是不错,我想这个活佛还是会熟知人的心理学,还是睿智的。如果是这样,也算很不错,感觉梅挺需要这个的,她实在是有些纠结于此,而我现在已经帮不上忙了,因为梅现在希望与我结成长久的朋友,她自然不再会全盘对我讲出各种事情了。

      下午,我们一起去了色拉寺。

拉萨修整 — 梅 — 色拉寺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2017-06-04

      1419年,绛钦曲结在内乌宗首领南喀桑布的资助下修建了色拉寺。后来逐渐形成了三个扎仓和三十二个康村。占地面积为114964平方米,原定僧侣为5500人,实际达到过9000人。

      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吉扎仓、麦扎仓、阿巴扎仓及康村。早期建筑以麦扎仓和阿巴扎仓为中心,后经历代增修扩建,才具有已有的规模。色拉寺的建筑密而不挤,杂而不乱,因地制宜,主体突出,体现了格鲁派大寺院的特色风格。

拉萨修整 — 梅 — 色拉寺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2017-06-04

      色拉寺创建后的47年间,有四个扎仓(甲扎仓、仲顶扎仓、堆巴扎仓、麦巴扎仓), 每个扎仓各有一名讲闻导师,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色拉寺全称“色拉大乘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与哲蚌寺 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是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

      色拉寺位于拉萨北郊3千米处的色拉乌孜山麓,从拉萨坐车二十分钟就到了,周围柳林处处,自古就是高僧活佛讲经说法之地,有许多僧尼小寺环绕其间,寺东和寺南有普布觉寺、米琼热尼库寺、贡巴萨寺、帕奔岗寺、扎西曲林寺、曲桑寺、嘎丽尼姑寺;寺后还有珠康日却、色拉却顶寺等等。

      色拉寺有妙音殿(甲失拉。主要建筑有措钦(集会殿)、吉扎仓、麦扎仓、阿巴扎仓及32个康村。早期建筑以麦扎仓、阿巴扎仓为中心,后经历代增修扩建,才具有今天的规模,所以平面布局上无整体规划。

      但色拉寺的建筑密而不挤,杂而不乱,因地制宜,主体突出,体现了格鲁派大寺的特有风格,全然是一座宗教城市。

旅游看点

      最著名的塑像则是马头明王金刚像。在四层吉札仓的护法神殿里面,进大殿直走,过一排小殿,最里面就是。当地人会把头伸进一个小神龛里面,用头触那个雕像的基座。

      永乐皇帝赐予释迦也失、1410年用朱砂刊印的108函北京版藏文《甘珠尔》(现有105函)最为珍贵,它不仅制作精美,而且是第一部用雕版印刷术印制的藏文大藏经。

      在色拉寺东北方的晒佛台,可以要看鸟瞰整个色拉寺。每年雪顿节,都在这里举行晒佛仪式。

        作为拉萨三大寺庙之一,色拉寺可能不如哲蚌寺宏大多彩,但这里的辩经活动绝对是非常有特色的。不过,那天并不是星期三,所以,算是留了遗憾,没能看到广负盛名的色拉寺周三辩经会。

拉萨修整 — 梅 — 色拉寺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2017-06-04

      我和睿准备先绕寺庙转经试试看,于是我们就学着这个样子走。走到三分之一时,看到围墙有个小门,梅,就好奇地走进去了。发现我们就这样进了色拉寺,然后到处看看,逛逛。

拉萨修整 — 梅 — 色拉寺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2017-06-04

      里面经常有一种进入小巷的感觉,绕着绕着,我们两个小路痴就迷失了方向

拉萨修整 — 梅 — 色拉寺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2017-06-04

      结果快到门口的时候,被卖票人员看到了,他看到我们去转经的,现在出现在寺庙里,他就指着我们态度挺凶地说着什么,还朝着我们的方向走过来。

      我正想着,过去补张票好了,梅拉起我的手就快跑了起来。过后我问梅为什么撒腿就跑,梅说是看那个人态度很凶的样子,给吓到了。

拉萨修整 — 梅 — 色拉寺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2017-06-04

      其实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见到了,好好讲,我们也可以说明的,他这样的态度反倒是吓到梅了。

      我们就这样,一直找到我们当时进来的地方,又走出去了,这时是与外面的转经方向相反了,而且糟糕的是,我们有点搞不清楚路的感觉。

      这时,正好遇见两个青年和几个孩子,他们是来转山的,他们以为我们是来转经,就告诉我们转经的方向相反了,让我们倒回来跟着他们走。

      路上我们向他们打听色拉寺的天葬台的地方,回拉萨的路如何走。刚开始他们试图向我们解释,但看我们两个五星级的路痴小呆呆的样,多吉就主动说他来送我们去。

      他和他的朋友约好汇合的地点,相互道别,然后我们一起走了。

      路上他告诉我们,他的酷酷的朋友(发型是贝克汉母式)是他的邻居,已经在派出所工作了。

      原来他很叛逆的,会打架会逃学,酗酒,母亲经常责骂他的不听话,不过,他的父亲还是经常鼓励他的,想不到现在他倒在派出所工作了。

    多吉仍然在上高中,今年要高考了。

      从小他们两个人就关系特别好,一直都在一起玩的,多吉很了解他的这个朋友,说他其实心眼特别好。

      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首先特别热心,今天看到我们转错方向了,是他先告诉我们要换过来,并让我们跟着他们走,当看到我们路不熟的时候,主动提出可以送我们过去,多吉说他来送,朋友就独自带着几个孩子先回家了,牺牲了与好朋友多吉相处玩耍的时间,能够保证我们顺利游览和安全地回拉萨。

      多吉说他父亲经营着加油站,一周回家一次,家里经济富裕。多吉现在还没信仰佛教,西藏这里对十八岁以下不得信教,十八岁以后就可以自行选择信教还是不信教,信什么教。

      我问多吉会选择信佛教吗?他说他还是会选择信佛教的,因为他的一家人都信佛教,他从小耳濡目染,佛主早已经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根了。

      他表示,大多数西藏人还是都会选择信仰佛教的,在西藏,信仰佛教,就象每天都要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这么聊着天,很快就走到天葬台了。

      拍了几张照片,稍微看了几眼,还是觉得挺阴森恐怖的。远远地看看,也不敢走得太近了。

拉萨修整 — 梅 — 色拉寺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2017-06-04
拉萨修整 — 梅 — 色拉寺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2017-06-04

      看了天葬台,心情有些小阴郁。问多吉对死亡的看法。多吉说,多行善,死亡不过转世,来生可以再重生。而天葬就是我们通往来生的一种方式。多吉谈到这里,还唱了一首藏歌,表达对生死的豁达。

拉萨修整 — 梅 — 色拉寺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2017-06-04

      天葬是藏族  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天葬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是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

      西藏人推崇天葬,是认为拿“皮囊”来喂食胡兀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而非网络旅游指南中说的“天葬可以让灵魂上天堂”之类的谬传,藏传佛教里没有“人死了可以上天堂”的说法。

      跟土葬 水葬  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哀悼的一种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会形成不同的天葬仪式。

      小文最后会有对少数民族各种天葬的介绍,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没有兴趣的可以直接忽略。

        感觉天暗下来了,准备离开,回拉萨去。有关如何才能走出这片地方,我们俩人已经完全没有概念了,真的不知道。多吉,一直将我们送到大路上,还不放心,因为这条大路行走的人不多,曾经发生过抢劫,所以,他还是坚持着将我们送到大马路上(有车子行人较频繁来往的地方)。

      真心感谢这位可爱有责任心的小男子汉。天这时已经是黄昏时分了,恰好夕阳透过小树林照过来,挺美的。

拉萨修整 — 梅 — 色拉寺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2017-06-04

      我和梅都和多吉留了影,还留了QQ号码,真诚谢过他之后,才依依相别了。

拉萨修整 — 梅 — 色拉寺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2017-06-04
拉萨修整 — 梅 — 色拉寺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2017-06-04

      吃晚饭时接到睿的电话,请我们去唱卡拉OK。我和梅商量了一下,决定去小唱一下,早点回去休息,因为第二天还有计划去桑耶寺。

      到了OK厅里,看到睿和邓莘,原来她们今天一天就地拉萨城里逛,通过朋友认识一位尼泊尔的朋友(在拉萨开了一个饰品店),今天是这位朋友请客唱卡拉OK呢,见了他,他是一半尼泊尔血统,一半西藏血统,他父亲是尼泊尔人,而他的母亲是西藏人,看着他和拉萨的小伙子没有太大的不同。

      发现睿唱得很不错,而我和梅是折腾一天,蛮累的,坐着听比较多,后来在睿的盛情之下,唱了几曲,然后和睿他们道别,先回去休息了。

      今天还是挺长的,和梅洗洗睡了,在床上还聊了伙,但很快就困得进入梦乡。此篇到这,下篇见。

以下是一些关于天葬的介绍

马赛族

        生活在非洲东部地区的马赛族人,他们死后将死者的全身用水洗干净之后,细细地涂上一层奶油,放在屋内中央位置,亲属们默跪在遗体四周做一天的祈祷,随后村中长老引路,众人抬着遗体来到荒郊野外,将遗体放在那里,任野兽吞食,飞鸟叼啄,借此表示马塞人死也不同土地结缘。再如,印度境内的帕西人中仍然存在天葬仪式。

      帕西人中“绝大部分成员仍信仰琐罗亚斯教,保持原生活习俗”。在琐罗亚斯德教现存的经典《曾德-阿维斯陀经》(Zend-Areta)中有记载,琐罗亚斯德教徒“要把死者放在鸟兽出没的山顶上,让噬鸟喙”。

蒙古族

      蒙古族天葬(蒙古语为“腾格里·奥如希拉嘎”),如同土葬 沙葬火葬、双葬、水葬  风葬  树葬  洞葬  一样,是蒙古族丧葬仪式之一。

      蒙古族天葬,从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蒙古族天葬仪式中渗透着古老蒙古民族社会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在其朴素的形式背后蕴含着极其合理的生态大智慧。

        这种智慧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对脆弱的内蒙古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如今,蒙古族天葬已经伴随着内蒙古生态环境状况的日益恶化而成为一种历史记忆,甚至已被人们所遗忘。

      蒙古族传统的天葬仪式,是将“死者的尸体面孔朝天,盖上一块写有经咒的布,放在荒郊野外,任狐狸、狼、食肉性禽吞食。三天后,亲属前来探视,如果尸体被鸟兽吃得干干净净,或所剩无几,意味着死者生前行善,灵魂归天。

      如果动得很少或原封未动,就被认为生前作恶,连鸟兽都不愿啄噬。这时,就请喇嘛诵经超度,直到骨肉进入鹰狼之腹,才认为算是尽到了对死者的心意。”

      随着时代的变迁,蒙古族天葬的形式在不断地演变,按照丧葬方式我们将其大体分为“同房葬”、“野葬”和“草原葬”三种形式。

同房葬

      “同房葬”,在《蒙古风俗鉴》中有所记载,“在古时,蒙古氏族视死亡为不吉祥,死者家中有一‘部日格·格日’(由三个木头支撑而起,在三个木头周围圆形地插入柳条或竹条的粗的一端,在一米左右的地方把细的一端紧紧地用捆绑起来而形成的圆形的简易房),尸体放在‘部日格·格日’中,其他人则牵着牛羊,推着勒勒车远居,即人死后,尸体与‘部日格·格日’同丢弃的葬俗”。

      在《蒙古族简史》中也有所记载:元朝时的蒙古族“如有人医治无效,在门前插上一把黑毡子裹起的矛,此时照顾病人的亲属外,其他人则不允许进入病者的房中。

      如皇后因病即将去世时,放在毡子上转移至宫殿外,去世之后放入那个‘格日’(即部日合·格日)。”而“部日格·格日”为了使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可以有一顶帐幕以供居住”。由此可见,“同房葬”是一种有别于藏族天葬的蒙古族天葬形式。

草原葬

      草原葬,是蒙古族天葬三种形式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也是有别于藏族天葬的一种丧葬形式。草原葬又称“‘葬草原葬’、‘丢野葬’、‘露天葬’、‘明葬’、‘升天葬’”。它是将“尸体露天放在鸟兽可以叼食的地方,以便将尸体叼食进鸟兽腹中的丧葬仪式”。

        “‘草原葬’根据死者的社会地位、家族关系也可分为不同形式”。“对于过世长辈的尸体,儿女将其尸体朝右侧卧放在绿绸上,同时在尾椎骨下放上白色羔羊皮”。此目的是“担心长辈永眠在绿莹莹的大地上时受凉”之意。

        普通人进行草原葬时“哈达上面铺上白色大帆布,尸体朝右侧卧放。如果故者是男性,右手中指手指肚塞进右耳朵,使其两腿微曲,左手塞进两腿之间(女性则相反),脸对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并用哈达盖住,头枕在用哈达裹起来的石头或稻草上”。

        这里也体现了蒙古族非常重视右侧这一习俗。如果故者家人重视尸体自然从车(马、骆驼)上倒地过程,“送葬人会把尸体放在勒勒车上推到无人区后,用蛮劲推着勒勒车跑,尸体掉在哪里,那里就是尸体的归处,送葬人说三声‘这里就是你通往长生天的起点’后不回头推车返回”。

野葬

        “野葬”,野葬也称‘置野葬’、‘弃野葬’等。它是将“死者尸体放置野外后,肉食性禽类将尸体吃掉的丧葬仪式。不过野葬在蒙古高原没有广泛流传,主要在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那里的蒙古族认为土葬不能使死者的灵魂转世,故采取野葬。他们将尸体放置固定地点,天葬师燃起柏烟后无数食肉禽飞至尸体附近,天葬师为死者念超度经,举行野葬仪式。

藏族

        天葬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葬俗。在远古的西藏社会,曾经出现过“原始天葬”或“自然天葬”。根据一些藏族历史文献的记载,藏族天葬习俗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以前。

      据《红史》记载: 古代苯教把世界划分为天、地、地下三个部分,其中天神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吐蕃的第一代赞普和他以后的六个赞普都是顺着天梯降到人间的天神之子,并且都是在完成天神授意的人间事业之后,又顺着天梯回到天上,这就是历史上说记载的“天墀七王”。天葬之说也就被人们宣扬得更加神秘了 。

        天葬的实行与藏传佛教的兴起及印度文化的输入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学者根据汉文史籍《大唐西域记》中关于天竺(古印度) 有“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三日野葬,弃林饮兽”风俗的记载,认为西藏所行之天葬风俗源于印度古代的“林葬”、“野葬”。而不是藏民族祖宗传承的本土仪式。

      在藏文史籍中也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并明确地说天葬之俗是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由在藏区创立希解和觉宇两教派的著名印度僧人唐巴桑杰带来的。据说他在西藏传法时,大力提倡这种葬俗,并亲自到天葬台为死者超度。由于佛教徒们认为把遗体献给鹰,这是一种功德,能赎回生前罪孽,且利于灵魂转世,因而认同了这一葬法,逐渐在藏区流行成为一种风俗。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西藏一年内大部分时间为冻土层,坚硬难掘且又因树木稀少难以棺葬,便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天葬形式。另一种更为可信的说法是天葬与佛教教义相吻合。

      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布施中的最高境界就是舍身,佛经中就有“舍身饲虎”的动人故事,况且,按照佛教教义,人死之后,灵魂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尸体就成了无用的皮囊,死后将尸体喂鹰,也算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善行。

      天葬台呈长方形,东西朝向,由一块块厚实的长条形方正花岗石毛坯垒成,西侧有一根碗口粗的石柱,石柱上系着一条哈达,大概是固定死者头颅之用。

      东侧并列着两块高出天葬台基座约50厘米的大石头,其中一块石头上还置有一把斧子,西侧山坡上散放着尖刀、利刃之类,是天葬师行天葬时用的工具,天葬台上血迹斑斑,透着几分阴森。

        到了天葬台,见天葬师首先用随身携带的牛粪生火,火燃着后敷上糌粑,青烟袅袅,直上云天。之后,天葬师盘腿而坐,诵念超度经文,手摇卜朗鼓,吹起人骨做的号子,伏于周围群山之中的鹰鹫得到鼓号声,便纷纷腾空,盘旋于天葬台的上空,陆续降落在天葬师周围,围成一个圆圈,静静地注视天葬师的一举一动。

      天葬开始后,天葬师打开裹尸包,将尸体脸朝下置于天葬台上,头部用哈达固定在石柱上。第一刀落在背上,先竖三刀,后横三刀,意思是:“安息吧”接着肢解四肢,割成小块,取出内脏,待这些处理停当,天葬师就向周围的鹰示意。

      得到天葬师的招呼,鹰鹫纷纷上前,不多时,所有的肌肉和内脏都被子吃得干干净净。天葬师再把余下的骨头砸碎后,拌以糌粑,捍成团团,再把地上的血水粘干,然后扔给鹰鹫,直到没有一点遗漏。做完这一切,天葬师就到山下去洗手和刀具,整个天葬过程宣告结束。

制度法规

      2015年西藏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制定《西藏自治区天葬管理条例》的议案,这是西藏有史以来第一次从立法角度管理天葬事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拉萨修整 — 梅 — 色拉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ev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