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古有孔子七十二贤,近有蔡元培、叶圣陶、冯友兰等思想家和教育家,但近年来,高校的师生问题却频频引起关注。
近日,合肥学院一辅导员向学生下达需参加训练的通知,得到学生表情包消极回复,辅导员恼怒表示“已联系腾讯总部”,引起热议。
中国的师生关系该走向何方
上海交通大学也发生导师辱骂学生“垃圾一样的东西”,“有什么资格需要休息”这样的事件,3月25日校方作出反应:需导师道歉,并停止教学工作。
3月25日也是武汉理工大学陶崇园坠亡案终于有进展的日子,去年3月26日,在武汉理工大读研究生的陶崇园在校跳楼自杀,家属联系生前言行与电脑中的资料,认为其自杀与导师王攀有关。如今,在法院的调解下,陶家属与王攀签订和解协议,王攀认错道歉。
接二连三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本应该平等、和谐、彼此共赢的师生关系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了解一下两种常见教育模式:
1、教师中心论:由“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提出,主张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是教师塑造的对象。
2、学生中心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杜威支持这种主张,认为应当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发展学生的个性。
如果这样说还有点抽象的话,我们还可以从容易观察的现象上举个例,比如我们通常所见的教室都是这样的布局:
中国的师生关系该走向何方
高出地面的讲台位于前方,授课时,教师处于中心的监督位置,对整个教室拥有一览无余的视野,学生仰着头,单向聆听,不应该乱说话、插话等。这是典型的“教师中心”的设计,优点是便于管理,但是师生的交流得不到有效保障。
那么学生中心的教室呢,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教师中可能会撤掉讲台,安置多块黑板,方便随时讨论。
比如华侨大学这间智慧教室:
中国的师生关系该走向何方
这种情形下,学生被希望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探究者、表达者,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即使观察教学进程是否顺利进行,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回答。常见的问题是容易失去秩序和教师的管理权部分丧失。
我们的教育模式是哪种呢?
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理念通常以师为主,但也比较健康,比如《论语.先进》中,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谈理想,有人希望治理千乘之国,有人希望使小国人民安乐,有人希望承担礼乐之事,而曾皙希望在暮春的时候,大人和孩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并没有对他们的志向有过多评议,只是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种方式,聊的是人生理想这样的大内容,但并没有强制的灌输,更多的是心智的引导。
近代以来,鲁迅与章太炎的师生情谊也是一段佳话。章太炎是鲁迅的老师,章有“学界狂人”“章疯子”之、号,以学问名扬天下,亦以骂人名震四海,他一骂皇帝,二骂圣人,三骂总统,一生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前期,鲁迅与章太炎同样有“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思想渊源与狂人特质。后期,两人思想产生重大分歧,渐渐不再往来,但鲁迅始终尊敬这位先生。章太炎先生去世后,鲁迅不顾病重写下《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说“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还要大”。
这也回到了今天所讲的主题的一个小问题,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尊师重道,老师的地位极其重要,甚至还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但尊师与重道永远统一吗?如果你坚持的道理和老师不在一条线上,甚至相对立,你该如何选择?鲁迅选择了道,但二位先生都是君子,理念之争也许不至于影响双方互相尊重,那么,其他人呢?
目前,中国的教育大多是行政化管理,以教师中心论为主,且老师在传统“师”之“授业解惑”的角色上,又添加了管理者的地位。本科生可能尚好,在研究生与博士生阶段,导师地位极重要,其研究方向、课题资金、爱好等可能都对学生在校几年的规划影响重大。鲁迅可能因为理念与章太炎不同而分道扬镳,但对于能否毕业都把控在导师或老板手里的研究生、博士生来说,坚持自我、自由选择都太难了。
当然,“教师中心”也有好的地方,比如笔者曾经的导师常请一大群学生回家,师母亲自下厨,大家吃饭、聊天,吃完还给打包带走,本来家庭贫困的师兄在校几年因为伙食好都长胖几斤,大多师哥师姐都真心崇拜这位导师,其他方面也得到了好的指导,毕业后发展都不错。这种正向影响来自言传身教,是导师人格魅力的全面洒播。但也有这样的老师:每节课都对着自己写的书念,即使学生提问也掠过不答,仿佛被挑战一样不开心。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反馈的权利,也无谈效果了。
并且,这样的情况伤害的不只是学生权益,对中国整体学术发展也并无好处。因为学生需要继承老师衣钵,简而言之——拍马屁,我们的许多论文更喜欢验证老师的看法,引用导师文章,但创新就意味着质疑、反驳和突破。中国目前每年都有巨量论文发表,排在世界第一,但引用率极低,几乎在100名之外。当然有其他原因,但缺乏创新性是西方学者已经指出的问题。
其实,目前来说,中国的教育发展趋势是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过渡,并且将二者相结合的。这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与之前的传统情况相比,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遍使用,学生想要学习,可以有大量的网课和网站供之选择,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教师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借助更加先进的教学工具和软件来提高教学效率。而挑战在于,教师也失去了知识垄断的地位,如果过去的教书先生因为是唯一的信息源,而不容易受到质疑的话,现在那个时代已然过去了,教师可能面对的质疑会越爱越多,因此需要及时对专业素养进行充电提升。
可以说,这是一种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对象的单向过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甚至互为主体的过程。
这样的过渡期中,教育者难免遇到挑战,感到权威不保,甚至恼怒,但教育者的权威应当来自学识与智慧,不理智反应与行为只会带来对双方的伤害。而我们期待的,是更为健康的师生关系与全面合理的教育管理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