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从前,是不大能体会得到这句话的含义的,但是在我又一遍看完作家余华写的《活着》这本书后,突然就觉得,书里的主角福贵是能称得上这样的英雄的。他在尝尽了生活的残酷,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坚强不颓废的活着!
犹记得第一遍看完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这本书的书名应该叫死亡,而不是活着。因为书中确实写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纵然书里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蓄意煽动的悲伤,但是内心的荒凉之感已然无法用语言表述。
我相信看过这本书的大家应该也跟我一样,或多或少的都充满了疑问:这里说的活着,到底是哪一种活法?为什么经历了种种天灾人祸之后,他们仍拼尽全力活着?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或许真的太难了,可幸运的是,在余华32岁的时候便懂了,并且写下了这本《活着》让我们看到另外一种活着的人生。
也许很多人会嗤之以鼻:“这不过就是小说里的人物,故事里的生活而已。”现实中有几人能面对那么多的考验?如果换成是自己去面对书里面的经历,还能活下去吗?回答肯定是不确定的。
可是如果问,为什么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底一定有一个可以立刻跳出来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责任。”
因为我们自生下来就已经不是一个个体,我们有着各种身份,儿子、女儿、丈夫妻子、父亲母亲,任何一个人的离去 ,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所以我们就能知晓,在苦难之中,永远有家的温情在牵动着、羁绊着。
但是当福贵的最后一个亲人苦根也死了的时候,为什么福贵仍然要活着?而且那样乐观地活着呢?
他只是活着,不为前程、不为理想、也不求质量,只为活着的本能本身而活,也许,这种生命力才是真正坚不可摧的。
在余华的笔下,书里的那些人死得非常草率,甚至连死法都荒唐至极,为什么余华要把生的人写得卑微至极,连死都不能轰轰烈烈呢?
我想,他或许是要告诉我们,其实,苦难和卑微才是生活的常态,平平淡淡的小康生活已经是一种莫大幸运。
从前的福贵是富家子弟,什么都不愁,什么也不用做,活着对他来说是不需要想的事情,但是当那么多的灾难都一一降临时,,他才终于能知道,过去的日子是有多么难得。
当生存乃至整个家庭的温饱都负担在福贵身上的时候,福贵终于懂得,仅仅是在这个世上活着,也是需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的。而当他懂得了连活着都要付出那么多的努力后,他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重量和意义,正因为如此,他会比其他人更珍惜生命。更要好好活着!
可是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活呢?其实这是一个几乎看得见摸得着的答案,也是现实生活里很多人的答案,那就是:“为了我爱的和爱我的人而活。”这样的答案是不是很熟悉呢?
当我们失意、悲伤、对生活无望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和认知,觉得自己从来没为自己而活过,很悲哀?我相信很多的人都有过,甚至一直都是如此认为,因为我曾在某些的时刻也会冒出这样的念头。
但是,在又一遍读过这本书以后,我已经彻底摒弃了之前有过的这种想法。
试想看看,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亲人都离开了,我们是不是就会放弃活着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的生命始终是自己的。虽然它和很多人有密切的联系,但最终的掌握还是在自己的手中,这个时候,我们也会懂得,活着并不是为了他人。
当我们看到那些沦落街头的乞讨者,看到那些躺在病床上也许一生都不会爬起来的人。其实他们和富贵一样,同样的顽强挣扎似的活着,没有为什么,没有任何理由,也许是在死亡面前,他们想要活着的本能自然显露了出来,他们选择活着,只能活着。
更有现实中的那些身体残缺经历着病痛折磨生不如死的人,他们比之于常人,更能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健康活着的美好。
虽然,我们不一定需要经历太多的苦难才能去感悟活着的真理,可是我们能够从别人的苦难里去看到应该如何珍惜生活,知道怎么去获得幸福感。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活着的意义?
因为惟有活着,我们才能体会生活,才能感知最后的幸福。
网友评论